收藏:错过历史的代价

今年春拍大季中,香港苏富比推出的“仕丹莱收藏.当代中国艺术重要珍藏” 专场,尤其引人关注。一方面,今春伦敦、纽约关于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的平淡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影响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信心指数,香港苏富比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拍场之一,其拍卖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将直接影响今春内地的拍卖走势。另一方面,“仕丹莱专场”是继去年伦敦菲利普斯拍卖公司的“法伯中国当代专场”后,欧美藏家再次联手拍卖公司,整批抛售其中国当代艺术藏品。而“仕丹莱专场”的108件拍品中的大部分,从其买入到卖出,之间相隔仅8个月。欧美藏家整批抛售中国当代艺术,能否有人成功换手?谁又会去接盘?

市场参与者在期望和期待中,迎来了本专场91%的成交率和1.39亿港币的总成交额的满意结果,中国当代艺术再次成功换手,市场参与者悬着的心终于暂时落了地。其中,期望值最高的张晓刚的《血缘:大家庭三号》,被一位台湾收藏家以4736.75万港币的价格买进,再次刷新了艺术家本人的拍卖纪录,也创造了本专场的最高价。据悉,在这次成功的换手过程中,海内外的华人藏家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是华人藏家以高价买进欧美藏家抛售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当欧美藏家最初购进这批作品的时候,价格之低,人所共知。如今,却又以高出买入价上千或者上万倍的价格抛给华人藏家。华人藏家以高价买入,如4736.75万买一幅《血缘:大家庭三号》,值不值?

由于社会历史原因,20年前中国艺术史家发出的“今后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只能到西方那里去”的感慨不幸成为现实。在华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意识尚未觉醒时,一些早期来华的西方人就已经开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因而,中国当代艺术最大最系统的收藏几乎都在西方。现今,随着华人藏家的崛起,他们中不少人已开始从美术史的角度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对于错过的历史,他们也力求“补全”并表现出理性。张晓刚1995年创作的《血缘:大家庭三号》曾参加过第46届威尼斯双年展,已经在艺术史中占据一席之地,故以高价拍出。而同天推出的张晓刚于2005年创作的《记忆与失忆系列》 却惨遭流拍,于此可见一斑。对于欧美藏家来说,《血缘:大家庭三号》可能就等于4736.75万港币。但对于严肃的华人藏家而言,《血缘:大家庭三号》不仅仅是数字,而是一段已经错过的历史。作品有价,历史无价。

有迹象表明,欧美藏家在抛出早期收藏的同时,开始关注、挖掘中国的年轻艺术家,希望能“收藏”中国的下一个十年。但愿已有前车之鉴的华人藏家们,在错过第一段历史后,能抓住现在和未来。

责任编辑:nath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