陨石贸易乱象:变味的收藏 假货泛滥亟待制度规范

      目前全世界共有陨石4万多块(火星陨石、月球陨石各只有30多块);我国是世界上陨石拥有量最多的国家,总量也不过2000多块

      名画收藏、珠宝收藏、瓷器收藏,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但要说到陨石收藏,很多人便纳闷起来,陨石竟然也可以收藏?

      事实上,陨石贸易近年来十分兴旺,陨石市场俨然全球化,而在投资市场一向实力丰厚的中国富人们也渐渐加入了陨石收藏的行列。近日,有外媒称,中国的新富阶层当中正在掀起一股在全球市场花高价购买陨石的热潮。

      “这两年,的确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研究起陨石,但真正懂的人很少,一般去拍卖行决定拍下一个东西也都是会问专家意见,自己拿主意的很少。”陨石爱好者朱凡(化名)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的确,陨石不同于翡翠珠宝,它本身就带着浓烈的“科学味”,似乎一般人根本无法读懂它的价值。另一方面,陨石收藏也总是受到各方的质疑,考古学家们对于具有高研究价值的陨石落入私人手里一直表示着抗议,一些陨石收藏家则常常抨击一些伪专家。而近年来,被发现的陨石数量不断增长,收藏者对陨石的兴趣越来越浓厚,陨石的非法交易也日益兴旺。

      这不禁让人疑惑,交易市场上的陨石从何而来?缺乏科学知识的普通人又该如何辨别陨石价值呢?陨石到底是被交易还是被用作科学研究呢?

      兴起之谜

      20世纪80年代晚期,随着探险者和游牧民族发现了这种深色的“石头”,陨石交易逐渐兴起。探险者在利比亚沙漠中发现了月球和火星陨石后,陨石交易的步伐开始大大加快。

      可以说,过去20年里,全球陨石贸易经历了日渐兴旺的过程,从摩洛哥熙熙攘攘的露天市场,到eBay网上交易平台,这些从天而降的外星石头日渐成为私人买家的心头好。然而零散的来源自然够不成贸易生态链,陨石交易真正成气候还是离不开科学家的贡献——发现陨石坑。

      最轰动的一次一定是卡米尔陨石坑的出现。

      2008年6月,在埃及沙漠中搜索了近20年的意大利矿物学家、前米兰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文森索·德米歇尔,在用谷歌地球查看埃及西南部与苏丹接壤的地区时,发现了“不同寻常的东西”。德米歇尔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意大利国家天体物理研究所的马里奥·迪马蒂诺博士。2009年2月,二人组织了一个探险队对该地区展开搜索,结果他们欣喜地发现,这一荒凉的沙漠地区蕴藏着5000多颗陨石,于是他们便借用附近一座山峰的名字,将发现陨石的地方命名为格贝尔·卡米尔陨石坑。

      这是在埃及发现的第一个陨石坑,宽约30米。现场勘测表明,这是5000年前一颗小质量铁陨星留下的撞击痕迹,地球上很少有保存如此完好的陨石坑,其在遭受撞击时由抛出物形成的径向条痕至今仍清晰可见。马蒂诺研究小组立即对收集到的陨石碎片进行了分析。探险队员们更是签署了一封函件,把它装入一个瓶子,然后把瓶子埋入陨石坑——大家郑重宣誓,尽一切可能对这个发现保密。

      然而当2010年2月,探险队返回陨石坑进行考察时,埋在坑底的瓶子不见了,许多陨石也不见了。“毫无疑问,有人进来过。”马蒂诺说。秘密泄露了!

      没过多久,正如马蒂诺担心的那样,格贝尔·卡米尔陨石(它的官方正式名称)的样本不久之后出现在了2010年法国昂西塞姆陨石交易市场上,同时网络上也在公开叫卖。“我记得当时整个昂西塞姆的焦点就是格贝尔·卡米尔陨石。销售样本的长椅前挤满了人。”朱凡向记者回忆起了当时的场景。

      事实上,法国小城昂西塞姆、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及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陨石展览和交易会早已声名在外,每年都会吸引大批陨石收藏家前来“淘宝”,幸运的话,从一堆矿石、旧手表和仿造珠宝中挑出一块来自月球或者火星的碎片也并非不可能。这些月球或者火星岩石的售价从每克1美元到1000美元以上不等,并且很多陨石都有国际陨石协会的证书为其“验明正身”。

      但这却让科学家和他们的研究小组非常沮丧,陨石碎片落入私人手中,这意味着很多重要信息,比如制造陨石坑的这颗陨星的大小,可能会永远成谜。考古学家或古生物学家普遍认为,这是破坏和盗取大自然宝藏的行为。然而这一切都无法阻止陨石贸易的继续。科学在同陨石贸易的竞争中屡屡败下阵来。石头就这样躺在毫无遮拦的北非荒漠中,任人予取,对于业余的陨石“猎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笔无本万利的买卖,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们。

      变味的收藏

      相比于国外的陨石贸易,中国的陨星(陨石、天石)圈才刚起步数年。但发展势头却发展迅猛,更有中国陨石收藏夹协会这个组织存在,其中不少组员还同样是国际陨石协会的成员。国际陨石协会成员刘威在其一篇博文中写道,中国的陨星圈,如雨后春笋,势如破竹,迅猛发展,从第一产业的实干家到追逐科学寻找陨星(天石、陨石)用数字(货币)语言说话,震惊、震撼了世界誉为后来居上的先锋队。所有星友共同感觉现在比以前有话语权了,陨石知识开阔了,亲自体验多了,陨石好了,收获成果大了,朋友团结力量大了,科学手段强了。在他看来,中国陨星(天石、陨石)形成产业的时机来了。

      的确,中国陨石贸易市场的发展有目共睹。许多负责出手陨石的中介对此感受颇为深刻,张雨(化名)就是其中一位,他如今正在一家香港的收藏评估价公司负责陨石出手的业务。“我负责陨石出手工作已经两年了,今年接到的生意明显要比去年要多,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接到10单。”

      也许是发展得过于迅速,陨石收藏不再是陨石爱好者的兴趣爱好,也吸引了许多中国富豪的加入,而这也让陨石收藏有了一层金钱味。

      近日有外媒报道称,中国新富的加入改变了陨石贸易的“生态系统”。一位中国富豪花十几万欧元买下了一块陨石。因其坠落地在俄罗斯一个名叫谢伊姆昌的地方,这块陨石被命名为“谢伊姆昌”。据称,这是一块具有数千年历史的陨石。虽然价格不菲,但是这位富豪认为物有所值,因为陨石是来自外太空的瑰宝。他在收藏室的玻璃柜中还珍藏着数十块这样的陨石。报道指出,在中国的新富阶层中正掀起一股陨石热。为了彰显自己的独特品位,他们把眼光放在了陨石市场。对他们而言,陨石的体积越大越好。在这些人眼中,汽车再高档也是由人制造的,但陨石却是独一无二的,是人力无法创造的。

      “有些富豪买家的确只关注值多少钱,完全不关心其科学价值。只是为了赶时髦,是生意朋友之间的谈资,他们觉得如果告诉别人自己收藏陨石会显得非常与众不同和有内涵。”朱凡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显然,中国人对陨石的兴趣给陨石的高端市场带来的冲击尤其剧烈。对于中国的新富而言,拥有一块陨石远比开豪车、穿时装和住豪宅更能显示其财富和特殊身份。

      然而中国富豪这样的做法也引起了两方热议。有观点认为中国富豪这样的做法不但拔高了价格,更加剧了陨石市场假货泛滥的趋势。与此相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种贸易具有积极意义。中国陨石收藏家协会会长、国际陨石协会成员徐淑涛指出,陨石的价值正得到全世界更多人的认可,对于陨石行业来说是好事。为此,《国际金融报》记者书面联系到徐淑涛,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其回复。

      朱凡告诉记者,由于陨石有其“科学味”的特殊性,不像钻石、翡翠等已经比较成熟的行业有专门的鉴定专家甚至连大学都有专门的鉴定课程,陨石的真假主要还是由科学家、相关研究人士来鉴证会比较权威,这方面本身人员就少,再加上有些科学家对于陨石买卖非常反感,因此市面上真正懂陨石,又愿意出来鉴证的并不多,这也让一些假陨石有了生存空间。“本来就是石头,一般买家根本无法辨别这到底是陨石还是普通石头。这也是陨石贸易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而有些中国买家的赶时髦行为也让假货有了更多的出路”。

      真假难辨

      陨石的真假真的如此难辨吗?事实上,不只真假难辨,每块陨石的科学价值高低也相差甚远。

      首先,根据内部铁镍金属含量的高低,陨石通常可以分为三大类:石陨石、铁陨石、石铁陨石。石陨石中的铁镍金属含量小于等于30%;石铁陨石的铁镍金属含量在30%至65%之间;铁陨石的铁镍金属含量大于等于95%。另外,按照陨石的来源可分为月球陨石和火星陨石等。

      据悉,降落到地球上的陨石,由于地域等原因往往不被发现,所以非常少。目前全世界共有陨石4万多块(火星陨石、月球陨石各只有30多块);我国是世界上陨石拥有量最多的国家,总量也不过2000多块。

      物以稀为贵,陨石也不例外。到底有多贵呢?一般情况下贵如黄金(陨石以克计价),特殊情况下比黄金还贵。

      在所有陨石中,最贵的是月球陨石,价格一般为500美元每克;其次是火星陨石,每克至少200美元。

      还有很多因素影响陨石的价格,如前文提到的埃及格贝尔·卡米尔陨石坑中的陨石,在坠落地面后才被人们发现,称为“发现陨石”,价格就比那些在坠落过程中便被人们观察到的“目击陨石”低。此外,某些锈蚀严重的铁陨石和沙漠陨石价值不大,通常以公斤计价。

      一位不愿具名的陨石专家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陨石的稀缺驱使一些利欲熏心者想尽办法造假,常见的造假方法是把磁铁矿石或黄铁矿石涂成黑色、褐色或棕色,甚至直接用火枪对矿石表面进行烧烤。

      《国际金融报》记者在淘宝网上搜索栏输入“陨石”两字发现,共有1.06万件宝贝。在售卖的各种陨石中,主要以工艺品和装饰品为主,也有店主自称售卖的是坠落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的陨石碎片。价格从几块钱到9000多万不等。有店主甚至打出广告,称陨石可以治疗抑郁症。不过,虽然卖家很多,但陨石的成交量并不高,很少有人购买。上述专家告诉记者,假陨石大量存在,在淘宝上买陨石还是比较悬,不懂的人还需谨慎。而市面上也会出现一些“忽悠人”的伪专家,因此为了出风头买陨石的富豪们也应该小心上当受骗。

      制度需规范

      11月15日,国际陨石协会与中国陨石收藏家协会发表的一篇声明中指出,任何领域和专业都有学术争鸣和争议,不同学识和教育经历的人,受个人认识所限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观点是正常的。表达个人思想应通过沟通和积极交流的形式进行,两会反对一切低俗叫骂和诽谤性质的违法行为。更提到,人的能力有高低,思想品德是关键。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志同道合很重要。两会反对简单划分官方和民间两个阵营的提法,在一定条件下,没有绝对的界限。官科受体制所限,条件所限,对于陨石研究的滞后可以理解。民间协会通过集体交流学习的做法,积极地推动了陨石科普和陨石样本的检测、鉴定和交换与交易。不能把两者简单对立。反对者武断否定国内陨石爱好者的能力和认识,误导公众得不偿失。是自己找寻陨石还是购买陨石因人而异,不能一刀切。从这篇声明中不难看出,陨石的鉴定和陨石收藏的方式在业内也颇有争论。因为陨石的特殊性,陨石贸易生态链显然还不够完善,还有许多法规条律需要规范。

      事实上,各国并不是没有关于陨石的相关条例,然而这一切实施起来却是困难重重。虽然很多国家出台了相关法律禁止陨石非法出口,但由于海关执法人员没有能力判断到底是陨石还是普通石头,陨石的跨国交易无法杜绝。由于有厚利可图,近年来陨石的交易愈加疯狂,更滋生了许多“黑市”。

      负责美国在南极寻找陨石项目的地质学家拉尔夫·P·哈维说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陨石买卖存在一个黑市,其组织、安排跟毒品交易一样。

      在科学家们看来,不管是在埃及还是在其他地方,未经允许就将陨石带出国境是非法行为。但开采这些陨石的人还是将它们带到了很多地方,据称在Star-bits.com网站上出售的10块陨石就来自格贝尔·卡米尔陨石坑,这10块陨石中最昂贵的是一块重约0.91千克的陨石,标价为1600美元,而像Star-bits.com这样出售陨石的购物网站还有很多。

      Star-bits.com网站的艾瑞克·奥尔森为他们的生意辩护,他认为出售陨石是合法的,他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我不是从埃及人手中买到陨石的,陨石到我手上时已经过了一到两次转手交易了。”

      上述专家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这样的现实让科学家们感到无奈。与流入非法销售市场的陨石数量比起来,他们手中掌握的用于科研目的的陨石数量少得可怜。就比如发现格贝尔·卡米尔陨石坑的探险队成员最终都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流入黑市的陨石。整个科学界如今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然而在大多数陨石收藏者眼中,他们显然认为自己的爱好对科学家是有益的。国际陨石收藏者协会会长安妮·M·布拉克表示,世界上有那么多还未被发现的陨石,科学家们没时间去搜罗他们需要的陨石,因此要有人帮他们去做,陨石收藏家恰好是这样的人。

      的确,如今有部分科学家已经接纳了这样的游戏规则。陨石交易市场有时为科学家们制造了很多机会,业余爱好者及一些拍卖商会经常向专家求助,让他们帮忙进行分析和验证,并以赠送或与他们共享陨石作为回报。

      上述专家指出,科学家和陨石爱好者并非势不两立,完全可以共同探索陨石。但因为陨石鉴证的特殊性及人才较少,也有许多人关注陨石只是为了金钱利益,因此完善陨石贸易生态链十分重要,最关键的是要明确个人拥有陨石的标准。

      “怎样的陨石可以被私人拥有,怎样的陨石可以交易,什么陨石应该归研究机构所有,这些都应该有具体的国际标准。此外国际上也应该建立一个由权威认证科学家组成的鉴定组织,以遏制假陨石、假专家的出现。”

      延伸阅读

      另类投资受追捧

      休闲娱乐已成为高净值人群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高净值人群平均每周39个小时用于工作,21个小时用于休闲娱乐。在追求生活品质的同时带来收益无疑是更好的选择,所以越来越多的高净值人群选择将自己的兴趣与投资结合起来。

      虽然房地产和股票仍居高净值人群投资方向的第一和第二位,但中国高净值人群另类投资专项调研显示,另类投资已经居高净值人群投资方向的第三位,投资比例超过一半。艺术品、珠宝玉石、酒和钟表都是受青睐的另类投资标的。

      艺术品、钟表、珠宝玉石及公务机的投资意向专项调研结果显示,高净值人群未来对艺术品、钟表、珠宝玉石及公务机的投资意向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酒类投资意向基本持平。

      未来进行各品类另类投资或增加投资额最重要的原因都是出于个人兴趣,而减少投资的主要原因为市场不规范和变现难等。45%的高净值人群听说过艺术品基金,其中超过三成表示将来有可能购买。听说过葡萄酒基金的高净值人群达到24%,其中超过四成有意向购买。知道公务机基金的高净值人群也达到一成,其中有购买意向的接近一半。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