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王家训国画作品艺术市场投资指数

刘丽芳:王家训继承了中国人物画传统,他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生动传神,尤其在对仕女画的深入开掘上颇有建树。画家用笔以骨法立其形质,着墨以气韵分其阴阳,将美丽的女子和儒雅的高士刻画得淋漓尽致,充满了浓郁的书卷气。他刻画的仕女形象小巧玲珑、温婉可人,洋溢着东方女子特有的娴静气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资料整理:杜海义

 

  传统文化精神:

 

  刘丽芳:王家训继承了中国人物画传统,他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生动传神,尤其在对仕女画的深入开掘上颇有建树。画家用笔以骨法立其形质,着墨以气韵分其阴阳,将美丽的女子和儒雅的高士刻画得淋漓尽致,充满了浓郁的书卷气。他刻画的仕女形象小巧玲珑、温婉可人,洋溢着东方女子特有的娴静气质。而他笔下的高士则仙风道骨、气象不凡,举手投足间散发着闲情雅致。在塑造这些人物时,古人身上特有的飘逸、潇洒的文人风骨,以及乐山好水的隐士情怀,都是画家所着意表现的。不仅如此,他还吸收了较多民间造型艺术的特色,可通过不断升华,使他的人物画透出一种质朴的美感。看其用笔奇肆超逸、高简幽疏,很多笔墨线条看似随意,却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形象和性格内涵。我们只要把他的作品铺展开来,就会看到一幅幅高士淑女,一组组渔樵耕读,共同组成了精彩的古人生活画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赵曙光:王家训的人物画是浸染了书卷气的,而这缕幽淡的书香原自哪里呢?从他的作品题材到形式都不难理出文化传承的清晰脉络。魏晋风度的洒脱超逸,唐宋诗篇的烂漫诗情,明清文化的世俗情态,都不同程度地隐现在他的作品中,最终形成传统精神关照下的高度融合。无论是他的仕女画,还是古诗人物画,皆在古典文化的情境中,沉淀着对古远时代的幽思和追怀。当他从传统文化的认识落实到笔墨技法上,则形成颇具前代遗风的笔墨表现,其间有两个人物对他产生过很深的影响,一个是明末著名人物画家陈洪绶,一个是清代知名画家任渭长。他们在造型上追求夸张与变形,在用墨上主张恣意而随性。这种笔墨特点和思想意趣,潜移默化地融入到画家的意识深处,与他的审美思维形成了默契和共鸣。因此他所画的人物形象,既充满陈老莲式的夸张,又表现为文人般的儒雅,在质朴清雅的格调氛围中,传递着对传统精神的追慕。

 

  彰显个性风格:

 

  李沐谦:王家训的人物画古典气息很浓,洋溢着不同寻常的笔墨韵致。无论是飘逸洒脱的高士,还是婉约清丽的古典美人,他都能准确地捕捉人物的精神气质,从而将人物刻画得动态天然、性格毕现。不过与别人不同的是,画家笔下的仕女和高士,一个个都入徜徉在文化氛围中,陶醉在文化气息里。这种书香氛围下的古人形象,成了其水墨作品特有的文化符号。画家始终把弘扬国学这一文化传统视为己任,热衷于传播优秀文化传统。为了突出国学主题,王家训努力刻画人物的生活场景,打造书香氛围。几乎每画一个人物,都配以文房四宝相伴。他为仕女设计的书屋虽然玲珑小巧,却古典高雅、很有味道。在画家笔下,美人与高士们于闲暇时光品学文章、咀嚼诗书的情节比比皆是。这也是王家训作品的明显特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莫家耀:王家训酷爱古诗词,常常沉醉在诗词营造的奇美幻境中,当他将那些丰富想象付诸笔端,便成就了一系列诗画辉映的人物作品。它们在表现以人为主体的笔墨造型以外,更讲究画面意境的营造,往往透过画面表象,深入到作品的精神层面,在文人画的格调中,追寻诗意的创造和清雅的韵味。这一优雅情致不是在刻意的矫饰中形成的,而属不经意间的顺势而为。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落笔有韵,取象不惑,好像生前与造化有约,一经晤面,即能会心于体态意趣之间,不惟观察精确,更能表现有味,是真能以艺术为生命为灵魂者。”在他的古典人物画中,画家凭借对古诗的诠释和理解,将充满盎然诗情的古诗转化为意味悠长的画面,其本质上已经实现了审美精神的诗化,使作品风格趋向浪漫主义的表现特征。画中的一脉青山,一泓流水,几个散人,几处闲情,无不在清旷中浮现出悠悠的诗意情怀。那些沉浸在诗境中的人物意象,以清高脱俗的姿态映现在画家的笔端,成为独具风格的审美表现。

 

  笔墨创新理念:

 

  吴云鹤:王家训将个性化审美理念融入作品中,使笔下人物经过个性化、简约化、理想化的处理,达到了传神写照的效果。这样的作品既脱离了程式化的窠臼,又富有生活情趣,因而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韵。画家不因袭前人,而是在立足时代的前提下,不断求新求变、锐意进取。其笔墨不温不火,不事雕饰却已获得了很强的艺术表现力。为了从文化和精神的层面上去提炼人物的气质,他一方面深入体验民间生活,在格调高古、远离现实的民俗画中注入观察入微的生活细节;另一方面又长期研读史书,不断增加对历史和传统的理解,这使他从更深层次上领悟到了国学文化与艺术的关系。在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画家竭力发挥其艺术想象,蕴积于胸臆,潜心于笔墨,从而推陈出新、自具风裁,令人过目难忘。这使他的作品与那些陈陈相因、食古不化的画家拉开了距离,令人过目难忘。

责任编辑:曹红梅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