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收藏”恐成商家噱头 专家提醒不要跟风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社会上打着奥运旗号推销收藏品、纪念品的商家也铆足了劲儿刮起一轮又一轮的推销风,甚至一些文物收藏机构和博物馆也参与其中。对此专家提醒收藏爱好者:千万不要被所谓的“商机”牵着鼻子走。

首都博物馆文物征集部主任、文物鉴定专家王春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判断一件物品是否值得收藏,一个重要的标准是要看它是否既承载着特定时期的生活印记,又带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比如,目前已经退出流通的票证就因为是一段时期现实生活的反映,而且又是一种文化符号,成为一个重要的收藏门类。而目前一些商家借奥运推出的所谓金银条、纪念章,包括一些邮票,能够真实反映人们文化活动内涵的很少,大部分只是强调奥运会带来的商业契机,对于普通的收藏者来说,只具备投资价值而没有收藏意义。虽然很多机构声称这些所谓的“文化产品”是限量发行,但是这种发行本身就是商业社会的一种泡沫,由这种限量所带来的投资价值都是值得认真考量的。

作为文物鉴定专家的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秘书长贾文忠最近也比较烦恼:“老有机构通过各种关系找到我们,希望我们出一个监制的名义,帮他们推销所谓的奥运收藏品,还有人要出钱买我的签名,以鉴定专家的名义认可他们的所谓复制品,都被我拒绝了。”贾文忠认为,真正的收藏品应该同时具备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而现在这些速成的所谓奥运收藏品,说到底顶多是一些礼品,跟收藏毫无关系。他认为,一些文物收藏组织包括公立博物馆因为商业利益牵扯其中,又是监制又是合作发行,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股推销风,这些文物收藏单位的牌子非常容易蒙蔽收藏爱好者。

责任编辑:nath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