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文化蓝皮书称 艺术品市场牛市熊市并存

昨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08年文化蓝皮书《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该蓝皮书既有对全国文化产业发展形势的宏观分析,又有对文化产业不同行业的权威年度报告。根据相关报告,2007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牛市”和“熊市”并存,拍卖市场的火爆和画廊市场的冷清形成强烈反差。

拍卖市场“金字塔”结构明显

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拍卖公司4000多家,其中有800多家拍卖过艺术品,2007年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达156亿元。从2007年春拍成交情况看,5月12日由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落下第一槌后,翰海、保利、中贸圣佳、荣宝、华辰等8家公司的成交额占了北京拍卖市场的77%,其中嘉德总成交额超过8亿元,中贸圣佳达到5.5亿元。专家分析,拍卖市场正日益向大公司集中,拍卖市场的“金字塔”结构明显。

万家画廊绩优者仅百余家

该报告称,2007年中国画廊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初步估计已超过1万家,但目前全国经营比较好的画廊仅有100多家。画廊总成交额达200亿元左右,虽然成交额并不低,但画廊业并没有发挥一级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没有为二级市场的拍卖行业做好“金字塔”的地基。北京各种画廊有近千家,其中40%至50%的年销售额在100万元以下,20%至30%在300万元以下,10%至20%在1000万元以下,10%超过2000万元,只有个别超过1亿元。有关专家认为,拍卖市场的火爆与画廊市场的冷清,反映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繁荣是一种畸形的繁荣。

“跳级”现象折射市场不成熟

之所以出现畸形繁荣,“跳级”现象是主要原因。据介绍,在西方成熟的艺术市场模式中,画廊业是一级市场,普通作品在其中买卖;拍卖业是二级市场,重要作品才可进入,有的国家甚至规定,过世画家的作品才进入拍卖市场。然而我国的现状是,由于拍卖公司创造的成交纪录会迅速带动作品行情,因此一些中青年画家没有经过画廊的培育,通过包装使作品价格有所起色后,就直接拿到二级市场拍出惊人的价格。而一些拍卖公司又与书画家签订私下协议,甚至大幅降低佣金以增加拍品数量。同时,有的画廊放弃独立经营模式,急功近利地与拍卖公司“联姻”,把代理画家的作品大批送到拍卖公司。这样画廊的功能被取代,而拍卖市场也失去高端的二级市场的意义,成为事实上的“大卖场”。

至于2008年的市场走向,有关专家预测,奥运藏品将成为市场的一个热点。中国当代艺术品,尤其是一线艺术家的精品,价格依然会领涨,新艺术家的作品也会广受青睐。同时,雕塑和影像作品将成为市场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尤其是影像作品会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将出现新的价格行情,而且其价格上升空间还很大。

责任编辑:nath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