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年”“奥运年”收藏走向:中国艺术市场的“关键年”

新年的钟声已经渐行渐远,经过春节假期,艺术市场也将迎来又一轮的热潮。那么作为鼠年又是奥运年的中国艺术市场,将会呈现怎样的新面貌呢?前些年一直有人认为奥运年对于中国艺术市场是一个关键的年份,时至今日,他们又是怎么看呢?为此,本刊采访了众多的艺术家、收藏家、策展人、批评家、美术馆长以及画廊和拍卖行的专业人士,让他们为今年的艺术市场把把脉。

一线艺术家开始转型

朱其:策展人、批评家

我对他们的这种精神持肯定态度。但好似都还没有找到方向,目前他们的作品在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突破。艺术创作的突破至少应该有两方面的把握,一是对中国社会现实有良好的把握,二是对中国近现代转型期世界艺术的脉络应该有所把握。后89艺术的成功在于符号,后面发展应该抛弃符号。

年轻艺术家的市场还将持续火爆。尽管他们的作品在形式上不错,不过他们在艺术创作上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语言方法没有新的东西,观念摄影都是电脑拼贴、摆拍、挪用,模仿非常严重。

商业包装对艺术家的影响很大。创作环境不好时,年轻艺术家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需要挣扎,因而作品中张力比较大。但是由于商业包装给与年轻艺术家良好的创作环境,这种作品的内涵可能会少些。

除了油画,我们还要关注什么?

沈其斌: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馆长

今年证大美术馆从学术角度考虑主要关注四位中国艺术家:汪建伟、宋东、邱志杰和杨福东。主要是考虑到这四位艺术家艺术背后传达的精神还是扎根于本土的,虽然媒介也有西方的元素。

在艺术市场上,平面绘画目前因为自身的易于收藏的特性,依然是市场的主流。但是艺术发展也是越来越综合的,目前国内的绘画有图像化的痼疾,新媒体、装置及综合艺术受到学术的推动后,会越来越受收藏市场的重视。

责任编辑:nath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