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艺术家看好艺术品“触网”
中国文物网讯 (编辑 曹晓娟)据《2012年度艺术市场报告》显示,2012年艺术品网上交易仅占艺术品市场份额的0.56%,但今年的艺术品网络拍卖来势凶猛。伴随着亚马逊、保利进军艺术品网拍市场,国内多家拍卖巨头争相试水,艺术品“触电”“触网”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在百度搜索“艺术品网上拍卖”,有170多万项结果,各类艺术品电商逾千家,面对艺术品网上拍卖的热潮,各专家学者纷纷担心其不完善的体系带来的恶性竞争后果,对艺术品网拍提出质疑。同样面对这一趋势的青年艺术家,更多表现出乐观的态度。
9月28日,在北京琉璃厂一得阁五层的艺融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名为“盛世浮华•北水作品展”的盛大书画展,画展吸引了来自艺术、经济、投资、金融界的众多专家学者,媒体争相报道。记者采访了到场的青年艺术家北水、何灿波及企业家冯七评,均表达了对艺术品网拍的接受与认可。

青年艺术家——北水
中国文物网:现在艺术品网上拍卖成为艺术品市场的独特一角,请问作为青年艺术家,您对于“艺术品网拍”的看法是什么?
北水:首先,我觉得这是一种未来的趋势,是一种好的艺术品交易方向。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会有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逐渐通过网络进入人们的视线,我个人也在努力适应这样一种作品呈现方式,同时我也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传播方式。
中国文物网:您会通过网络这样一种平台实现艺术品交易么?
北水:会的。我觉得网络跟画廊、艺术展一样,是一种传播展出渠道。网络交易是可以实现的,它需要更加有诚信的交易平台,而且受众更加广泛,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都会去欣赏你的作品。所以如果有机会,我也会去尝试网络拍卖。

青年艺术家——何灿波
中国文物网:对于现在不断热炒的“艺术品触网”,您个人是什么观点?您自己的艺术品能够接受被网络拍卖么?
何灿波:社会的变化发展是很快的,不论在哪个层面来讲,互联网、拍卖、市场都有自己的发展路径,都影响了当下艺术的发展。作为艺术家来讲,更应该关注的是艺术的本身,一味迎合市场或者工业化大生产产生的艺术都是没有太大价值的,艺术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特性。作为我个人来讲,互联网只是一种传播方式,对艺术是没有伤害的,相对于纸媒和电煤,在信息的传播效果上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艺术需要传播,也需要被欣赏,只要艺术家守住自己的本性,任何传播渠道都是可以接受的,作品能被广泛传播,对艺术家来讲是一件好事,也是幸运的事。

北大方正副总裁——冯七评
中国文物网:作为一名书画爱好者及收藏家,您对于当下热议的“艺术品网拍”有什么见解?您个人会选择这种方式来购买喜爱的艺术作品么?
冯七评:实现艺术品的交易重在一件艺术品的真正价值,而不是交易方式。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书画,主要看书画的创作背景及对创作者的把握和了解,这是最关键的,网上交易和网下交易只是一种交易的形式,并不会影响一个人对艺术品价值的判断。对于网上购买来说,现在网络购物已经逐渐融入生活,艺术品购买也一样。我会根据艺术品本身的价值来选择是否竞拍,无论网上还是网下。
从上述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对于接受和适应了互联网生活的年轻一辈,只要有健康的交易平台,网络与其他传播方式的信用度是一样的。青年艺术家希望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实现艺术品的传播和交易,而艺术爱好者也希望能有更多具备收藏和欣赏价值的艺术品进入消费视野,网拍只是他们实现消费的一种形式,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艺术品触网”的火爆,呼吁相应的法律体系和健康的交易平台尽快建立。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