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收藏投资“虚火”难消

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的古玩、字画等藏品,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家,中国各地正掀起收藏热潮。不过,虽然民间收藏持续火爆,收藏品市场却充斥着鱼龙混杂、以伪充真的现象和陷阱。

不久前,央视“2007民间寻宝记--走进武汉”大型活动隆重开场。活动原定仅限500人,最终却因藏家强烈要求,不得不将名额增至近千人。虽然火爆异常,但参加武汉鉴宝活动的专家却指出,此前他们走了20多个城市,不少地方的赝品率达到了80-90%。

文化部中国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王立军也表示,中国收藏品市场上充斥着赝品和缺乏职业操守的各种“专家”,却没有一个权威的民间收藏品鉴定机构,使得很多收藏爱好者蒙受了很大经济损失,收藏投资热应该降降温了。

一项统计表明,中国现有各类收藏协会、收藏品市场近万家,有3000万收藏爱好者。收藏品市场交易额庞大,仅北京文物收藏品市场交易额一年就有11亿元人民币,地下交易更是无法统计,而且年年有增,势头强劲。中国每年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大约为10亿元人民币。

文物鉴定有很强的学术性和技术性,一个优秀的文物鉴定人员既需要扎实的理论根基,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鉴定技能。国家文物局每年举办一次文物鉴定资格考核,难度非常大,一般每年只有10人左右能通过。

王立军说,文物真假掺杂的情况古已有之,普通收藏爱好者大多眼力有限,他们决定是否收藏某件物品时往往需要借助所谓的鉴定专家,此时鉴定专家的实力和操守就显得非常重要。

然而,鉴定专家的操守问题日益突出:有的专家故意把真文物说成是假的,然后再托另外一个人花极少的钱把这个东西拿下;有的专家则是把假文物说成是真的,从而大把收取所谓的鉴定费用。目前中国各类收藏品鉴定机构有数百家,其中不少机构内的专家见了藏品就一律说是真的,还开具毫无用处的鉴定证书,每份证书收取上千元的费用。

责任编辑:杨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