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带动银元市场升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可通过看、称、听来验明真假银元

昨天,市民蒋先生在义乌市钱协集藏部购买了二十多枚俗称“袁大头”和“孙小头”的银元,打算和女朋友订婚及结婚时用做聘礼,而他本人也是酷爱银元的收藏者。

据了解,由于收藏热的升温和义乌民风民俗的推动,早已远离货币流通市场的老银元在民间重新焕发生机,成为贴近大众的收藏新热点。

特点:

民俗拉高银元市场需求

据义乌市钱协集藏部经理童晓介绍,在义乌的银元购买者中,除收藏领域的消费外,还有三方面原因带动了银元市场。

首先,老一辈的人绝大多数都曾使用过各式各样的银元,尤其是“袁大头”,因为币值稳定、使用期较长、重量和成色足,在解放前一直是商人和普通民众乐于接受的货币。到了现代,许多老人把银元作为传家宝或者压箱底的“古记”留给晚辈。生活富足、家中“古记”不多又有馈赠需求的市民,就会去市场购买。

其次,像蒋先生这样买银元作为订婚、结婚或者祝寿之用的消费者越来越多。还有不少市民买来银元后,送给亲朋好友用于庆贺生小孩、满月、公司开业等,并由此衍生出“龙凤呈祥”(指“龙洋”和“鹰洋”)、“一帆风顺”(指“船洋”)等说法。

再者,在义乌民俗中,主人家新建房子时常常把银元铜钱压在四周墙角或埋在地基下,取“金玉满堂”、“财源滚滚”等吉祥之意。民间举行祭祀活动时,通常也要备齐金、银、铜、铁、锡等金属,其中银元就充当了银的角色。义乌目前正值大规模的旧村改造,银元的需求有所增加。

据了解,上述三种情况虽然不同于银元的收藏、投资活动,但对银元市场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继而带动银元价格逐年攀升。

价格:

不同版别相差上百倍

童晓向记者展示了各时期银币的实物。他说,现在常说的银元一般指光绪元宝、宣统元宝、大清银币(图1)等“龙洋”,印有袁世凯头像的“袁大头”和印有孙中山头像的“孙小头”(图2)以及墨西哥鹰洋(图2第三枚),其他还有“船洋”,银币上有孙中山头像和帆船图案。

不同银元因为版别、品相和发行年代的差异,市场价格相差上百倍。

据了解,在2005年以前,普通银元如“袁大头”的价格一直徘徊在70元左右。从2006年开始,银元价格出现整体上涨,普通银元的价格在150元~160元之间。到2007年春节前后,普通银元价格已经突破200元大关。今年年初,普通银元价格再次上涨,介于200元~300元。

业内人士认为,银元收藏和消费由于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现阶段市场价格也相对较低,未来几年预计有较大的上涨空间。从长远看,普通银元有可能达到每枚500元的价位。

童晓介绍,之所以有普通银元的说法,是因为除了常见的版别外,还有极少部分错版、异版、稀有版别和品相特别好的银元,这些银元的市场价格和经过流通留存下来的普通银元明显不在一个档次。

品相特别好、几乎没有使用过的普通版“袁大头”,即业内所说的原光银元,去年就曾拍卖出每枚3000元的高价。如果是小版别银元,如粗发版、“O”版、三角“圆”版等,因存世量较少,价格要高出20%至数倍;T字边版、签字版等珍稀版别价格更可高出百倍以上,只有收藏家和投资者才会高价求购。

在2006年广州的一场拍卖会上,一枚五角星孙中山头像银元拍出2万多元的高价。

辨伪:

三种方法最为常用

义乌市收藏协会有关人士介绍,随着银元越来越受青睐,很多假银元开始进入市场。综合来看,其造假手法不外乎全造假和半造假。

全造假指用别的材质制作假文物银元,而半造假则是将普通文物银元改造成珍稀品。

半造假是造假者用现代真银仿造文物银元,这类银元虽然具有贵金属材料的价值,但不具备文物银元的历史价值,因此还是假银元。市民选购时可通过看、称、听三招来识别真假。

招数一:观全貌

童晓说,真品色泽润白柔和,可用手或软布擦拭包浆,银色亮光醒目。而赝品多用铜、铅、锡等合金制成,颜色发青或干白。而且真币的铸造技艺精湛、图案精美,而许多赝品粗制滥造、图案模糊。

招数二:称重量

一般来说,真银元的重量在26~27克之间,都属于正常情况。而许多假银元因为掺有较大比例的铜、铅、锌等金属,只要用同等体积的真银元与假银元比较一下,或用电子秤称重,就能发现其中的差异。

招数三:听声音

听声音也是鉴别真假银元的主要方法之一。童晓仔细敲打真银元让记者试听,真银元发出的声音纯正平和、余音绵长。童晓说,用铜、铁造假的银元声音过于尖锐,用铅、锡等材料造假的银元声音则过于钝浊。

如果消费者通过上述三种方法自测银元后还担心有假,可以要求售出人作出保真承诺,以防上当受骗。另外,也可以把买到的银元送到义乌市收藏协会和义乌市钱协集藏部免费进行鉴定。

责任编辑:nath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