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收藏市场蓄势待发前程无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化是经济的先导,艺术品收藏是家庭和企业抵御风险的后盾,忽略了文化与收藏肯定要吃亏!”谈及当今收藏市场的话题,石狮藏友王建育语出惊人。他认为,虽然石狮目前经济发展迅猛,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体现一个城市文化品位与财富价值并存的收藏市场的建设步伐缓慢,收藏氛围不够浓厚。

本月由《收藏快报》与央视《艺术品投资》栏目在石泉两地举办的寻找“民间国宝”活动,再次点燃广大市民的收藏热情,营造了认知文博收藏、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记者了解到,有的藏友举家老小参与收藏,把它当作陶冶情操、增长见识、凝聚家庭合力的一种方式;有的把收藏当作职业,视藏品如生命;有的长期从事艺术品投资,既促进藏友间的交流,弘扬了传统文化,又带动了艺术品的流通与经济繁荣。

“收藏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天和收藏负责人邱添送认为,我市的书画协会、收藏协会等组织应加强协调,为广大藏友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他说:“我们还应认识到,石狮的收藏研讨、拍卖、展示等活动有待更多地开展,人们的收藏行为需加强引导,提高藏友的收藏、鉴赏水平乃当务之急。”

石狮的收藏产业方兴未艾。厦门、漳州、莆田、泉州等地都建有专门的收藏市场,这些地方政府重视,群众积极参与,创造了良好的收藏环境。“我市在拥有一张《收藏快报》和东方收藏馆的软硬件基础上,还应加紧培育嘉禄路艺术品一条街,将其打造成石狮收藏市场的‘门面’!”邱添送表示。

眼下嘉禄路艺术品市场已初具规模,各地藏友、艺术品商家于每周日自发聚集于此,开展收藏交流交易活动,摊位已达3050个,此路段的艺术品店铺也日益增多,文化气息愈发浓烈。邱添送、檀儒馨等石狮藏友对此感到尚不“过瘾”,他们期待政府部门能在扶持收藏市场发展方面有所作为:对该产业给予足够重视;在中心市区规划一个专业收藏市场,给商家以税收、店租等优惠政策支持;挖掘古大厝、永宁卫等石狮历史文化,将其与收藏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展收藏活动的内涵。

“引导市民正确地消费,而不是‘畸形消费’迫在眉睫!”藏友王建育忧心忡忡地说,石狮不少有钱人愿花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元装修自家楼中楼或别墅,可他们却不舍得花几千块钱买一件有价值的艺术品,这反映出其价值取向出了问题。更有甚者,有的市民、企业家把钱花在请客喝酒等讲排场、铺张浪费上,对收藏文化的关注几乎是空白!

收藏既是一种文化活动,又是一种经济行为,它对提升城市品位和价值、积累城市财富具有重要意义。据介绍,江浙一带许多企业家都把爱好收藏引以为荣,有的企业家甚至在企业濒临倒闭时依靠收藏“法宝”使企业起死回生。记者采访获悉,目前我市真正搞收藏的仅200人左右,从事艺术品交易的店铺也不过一二十家;一些人还“藏而不露”,少与藏友交流,失去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些都限制着收藏产业的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壮大收藏者队伍,吸引更多人参与这种高雅的文化活动,是发展和繁荣我市收藏产业的重要一环。同时应重视提高收藏者、经营者的文化道德和学养水平,提倡弘扬国粹、涵养中华正气的精神。要学古必读报、拜师傅,这个师傅就是《收藏快报》。《收藏快报》是目前最直观、最亲切的普及读物,读《收藏快报》就是与专家对话,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发展收藏产业,还须坚持文物打假,规范艺术品市场秩序。

责任编辑:nath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