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水墨成为艺术市场黑马

佳士得今年3月推出“阅墨中国当代水墨画展”,图为展出的徐冰作品。(佳士得供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刘国松1987年作品《世界屋脊》在2013中国嘉德“香港水墨”专场中,以71.3万港元成交。(嘉德供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13年中国嘉德“香港水墨”专场中,吕寿琨作于1972年的《禅画·荷花》以估价4倍的74.75万港元折桂。(嘉德供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李华弌的当代水墨作品在“阅墨中国当代水墨画展”上展出。(佳士得供图)

在“当代水墨”成为2013年艺术市场上最火词汇的今天,4月2日,汇聚62位艺术家、200余件作品的“再水墨:2000~2012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在今日美术馆开幕,为当代水墨的话题再添一把火。对于当代水墨的突然火爆,有人认为是市场和学术的共谋,也有人认为是水到渠成的回归,而更多的人关心的则是,当代水墨能否在未来的艺术市场中取代当代油画,继续创造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奇迹。

当代水墨从市场火起

4月2日,由今日美术馆、99艺术网、湖北美术馆主办,成都K空间协办的“再水墨:2000~2012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在今日美术馆开幕,吸引了国内百余家媒体前往报道,新闻发布会上,众多媒体的问题都围绕当代水墨展开,这一话题的火热,印证了当代水墨在当下的备受关注。连今日美术馆馆长谢素贞都说,今年已经连续被十几家媒体问到当代水墨的问题。

事实上,当代水墨的升温从2012年已有预兆。去年中国嘉德秋拍中,“当代水墨”和“水墨新世界”两场总成交额近1亿元,上拍总数为176件,成交率87%,主要是内地买家。而今年佳士得和苏富比两大拍卖公司几乎同时在纽约推出中国当代水墨的展览或者展售会。纽约佳士得于3月19日开启的亚洲艺术周期间,佳士得私人洽购部推出了一场私人洽购展览“阅墨中国当代水墨画展”。此次展览是佳士得首次在纽约举办的私人洽购中国当代水墨展览,参展的25件作品来自刘国松、李华弌、徐冰、杨诘苍等9位当代艺术家。无独有偶,作为佳士得竞争对手的苏富比也于3月14日在纽约举办“SHUIMO水墨:中国当代水墨展售会”。这一展览是苏富比在纽约总部开设的第一家自营画廊的首个展览,其中,曾小俊、李华弌、李津的参展作品都是2012年的新作。

价格洼地有待藏家挖掘

众所周知,艺术展览对于国内私人艺术收藏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当代水墨在艺术市场上以黑马之姿出现,在学术界同样表现抢眼。自去年开始,随着当代水墨在国内成为热门话题。从美术馆到画廊,水墨作品或作主题、或被特意加入各式当代艺术展览之中。仅4月初,两个重要的当代水墨展“再水墨:2000~2012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和“水墨新维度中国当代水墨提名展”就相继在今日美术馆和中国美术馆开幕。作为这两个展览的策展人,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鲁虹并不是近几年才开始关注当代水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鲁虹就特别留意当代水墨创作,90年代,他就这一问题发表了多篇论文,进入新世纪以来,他先后策划了“开放的水墨”、“墨非墨”、“墨变”等一系列当代水墨展览,可以说是“当代水墨”成长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事实上,在中国当代艺术蓬勃发展的30余年里,中国当代水墨一直处于尴尬境地。纵使被冠上新水墨、实验水墨的头衔,也不被以观念艺术占据统治地位的中国当代艺术圈所认可,更不被中国传统国画界所接受。而时至今日,鲁虹认为,当代水墨的发展已经日渐成熟,在当代艺术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正因为如此,当代水墨在今天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过,对于当代水墨是否能取代当代油画占据市场主导地位,鲁虹肯定地说:“不可能。在中国,以水墨为主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水墨应该可以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但要取代油画的位置很难。而且当代水墨虽然现在市场向好,但和当代油画的价格还相去甚远,要想追上油画的价格,现在看来还很难。”

2013年作为市场风向标的香港春拍印证了这一观点,中国嘉德在此次春拍中首次推出“香港水墨”专场,共有20位艺术家共25件作品亮相,受到藏家热烈追捧,成交比率高达88%。其中,吕寿琨作于1972年的《禅画荷花》以估价4倍的74.75万港元折桂;而刘国松1987年作品《世界屋脊》以71.3万港元紧随其后。这一价格还远远不能和动辄几千万的中国当代油画相比。

不过,也许正是当代水墨板块这种低价优势引起了藏家的关注,可以说这是块未开垦的处女地,价格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亟待市场挖掘。2012年,艺术市场在经历了“亿元时代”和“艺术品金融时代”之后进入调整期,当代油画更是集体遇冷。在这种情况下,当代水墨成为市场黑马,它的收藏门槛很低,包含的可能性也很多。之前,收藏油画与收藏传统书画的群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群体,但是现在逐渐呈现一种趋势,就是都想扩大收藏范围,而当代水墨则是一个合适的交汇点,收藏传统书画的藏家可以接受当代水墨的小变化,收藏油画的藏家也对新水墨图示不陌生。

不再是小圈子里的游戏

从学术到市场,中国当代水墨可以说刚刚站在聚光灯下。作为当代艺术话语的建立者,近几年西方人也开始对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群体再度表现出浓厚的学术兴趣。据目前的资料显示,欧美重要的美术机构已经策划了多个以中国当代水墨为主题的展览,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正在筹备的重磅展览“水墨艺术:中国当代绘画的前世今生”,将在2013年12月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在此前,大英博物馆的“现代中国水墨画展”、法国吉美博物馆的“文人石与中国艺术创作之路”、波士顿美术馆的“与古为徒:十位中国艺术家的回应”等等。从不同角度表现出西方人对中国“当代水墨”的关注。过去有人担心“水墨”作为中国独有的媒材,不被西方主流艺术市场认可,现在这一观点显然已经过时了。

对此,鲁虹有切身的感受。几年前,他策划的“墨非墨”展览在美国和东欧的几个国家巡展,西方观众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说,现在的中国当代水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了西方的观念,这样的水墨作品,既有中国身份,也可以被西方人理解,完全可以国际化。

在此次“再水墨”展览中,参展的不仅包括那些知名的新水墨艺术家,在“特邀展”部分,包括方力钧、张大力、罗中立、岳敏君、曾梵志等8位当代油画艺术家对水墨可能性的新探索呈现了当代水墨发展的新可能。这些重量级当代艺术家的加入,使得当代水墨不再是小圈子里的游戏。九九艺术网董事长杨凯认为,当代水墨的崛起,让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更加多元,这是一个好现象。而在当代水墨方面,无论是艺术家、评论家、收藏家,还是艺术机构都还有很多事可以做,“中国的当代艺术被资本追逐、推崇成为市场的宠儿,而当代水墨却默默无闻地成为了艺术的边缘,与上世纪90年代的热潮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现象?当代水墨的生存现状是怎样的?未来的发展趋势又会是怎样?我们希望大家一同讨论、关注中国传统水墨在全球化局面下能够走多远。”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