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深陷市场泥潭

编者按:

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范围内遭遇市场重创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从今年的香港苏富比秋拍开始,中国当代艺术遭海外资本抛弃的言论就已经开始在坊间流传开来,两个专场,共计300余件拍品,最终却只取得了3亿港币的成交额,且在当代亚洲艺术专场当中,72.55%的成交率也使得整个拍卖现场因拍品不断流拍而变得难以安静。在将香港视作内地拍卖市场风向标的前提下,香港苏富比中国当代艺术的失利显然在预示着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的前途堪忧,但在羽翼已然丰满的内地拍卖行业当中,却在如此的境况之下打起了太极,在风向标问题上玩起了文字游戏,认为香港或者苏富比已经不足以再承担内地拍卖市场的风向标角色,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可比性也在各种政策的干扰下变得愈加模糊。不料,中国嘉德2012年秋拍的结果出来之后,一个大大的嘴巴子扇在了所有嘴硬的人的脸上。

中国当代艺术整体低迷已成定局

不管是已经结束本季秋拍的香港苏富比、中国嘉德、香港佳士得,还是尚未开启征程的北京保利和北京匡时,在面对艺术品市场整体调整的大环境之下,都很难有逆天的举动出现,即便是国人向来不看好的“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拍卖行为,也难以改变中国当代艺术在今天的整体低迷状态。

有专家认为,今年秋拍艺术品市场的调整将不会止于某一门类的艺术品收藏,而将是对所有收藏门类的整体调整,这一说法到目前为止依旧准确。纵观今年的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不管是传统书画还是当代水墨,从高古瓷器到明清家具,都在呈现一种低迷的状态。而在如此的大环境之下,原本就根基不稳的中国当代艺术遭遇重创也属意料之中。

从中国当代艺术蓬勃发展的2005年开始,内地艺术品市场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过度炒作和拔苗助长式的运作方式就一直存在,且长期以来成为业内人士所诟病的焦点。泡沫性的增长势必会有破裂的一天,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的短暂波动震慑了一部分狂热的艺术品投资人,但短暂的阵痛过后所换来的却是金融资本秋风所落叶式的强势入驻,这也使得在中国的艺术品仅经历了不足2年的冷却期就再次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亿元时代”名号的出现以及“金融时代”的到来,都在很大程度上让曾经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中艺术市场萧条的人错误的认为,“艺术品收藏已经发展到了足以同金融分庭抗礼的地步”。但殊不知,“短、平、快”的艺术品基金完全违背了艺术品交易市场正常运作的规律,漫天开花的“文交所”更是如同镜花水月一般虚无缥缈。在这些看不到也摸不着的新型艺术品投资理财项目的错误引导之下,国内艺术品市场当中的泡沫又一次的死灰复燃了。

别总把责任推给“泡沫”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同样,有艺术品拍卖的地方就总会有“泡沫”出现。关于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挤“泡沫”的言论从2005年中国当代艺术异军突起之时就时有出现。但有意思的是,每当国内艺术品市场遭遇调整或者市场不甚景气的时候,“泡沫”总能成为所有人攻击的对象,就好像是“泡沫”自己跳出来舞舞扎扎半天,搅乱了原本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当然,明白事理的人都知道,这样的举动只是希望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为行业找一个“替罪羊”,就好比当今社会上所发生的任何违法乱纪事件都是由“临时工”造成的一样,而“泡沫”也成为了今天艺术品市场当中的万金油,谁用谁灵,用哪都行。

显然,本轮艺术品交易市场的不景气也与存在于其中的“泡沫”分不开关系,而中国当代艺术作为“泡沫性”增长的长期代言人自然也难逃被责任的厄运。如此以来,在市场调整,资金撤出,闲钱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挤一挤中国当代艺术当中所存在的“泡沫”也就变得愈发的顺理成章,有道是,“你挤我挤大家挤,挤挤更健康”。

临近终场,安慰一球终难成最后绝杀

与中国当代艺术一蹶不振的局面不同,刚刚于不久前在纽约结束的两场由苏富比、佳士得带来的“战后和当代艺术拍卖”却是另一番境遇。比之中国当代艺术的“黑色星期天”,纽约当代艺术则上演了一场“供需之间的完美风暴”。两个专场分别取得了3.75亿美元和4.122亿美元的骄人成绩。

据媒体报道,海外艺术市场分析者近来不断以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理由解读当代艺术市场的羸弱,据统计,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全球当代艺术品拍卖收入减少了6%,降至8.6亿欧元。然而此番纽约的拍卖却提供了出人意料的另一种结局。另据Artprice网站最近发布的《当代艺术市场2011/2012》报告中解读道,目前亚洲是全球当代艺术品需求最大的市场,销售额占全球的43%,在亚洲国家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当代艺术市场,占全球拍卖收入的38.79%。尽管香港苏富比当代亚洲艺术专场的拍卖业绩有所下滑,但实际上,亚洲收藏家并未削减他们的购买,只是将目光转向了欧洲和美国。据佳士得统计,注册参加纽约和伦敦拍卖的亚洲客户数量已上升了31%。而此次两大拍卖行秋拍,就有中国买家抱回了一件利希滕斯坦的作品。

同时,另有一些市场分析人士相信纽约秋拍的结局对于佳士得即将在香港举行的亚洲现当代艺术秋拍是一个利好消息,至少能够大大鼓舞市场的信心。而事实也确如分析者所预料的,刚刚结束的香港佳士得秋拍在当代艺术版块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相对于今春,香港佳士得今秋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板块市场支撑力度增强,市场份额由春拍的23.03%提升至26.21%,同比2011年秋拍提升了5.17%,成交总额为6.75亿港元。其中,“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专场”创造了总成交额4.20亿港元的好成绩,环比今春该专场增加了5,864万港元,同比去年秋拍增加了1.24亿港元。“亚洲二十世纪及的当代艺术晚间拍卖”一直是香港佳士得的主打专场,涵括中国、日本、韩国、印尼等国家重要艺术家的精品佳作,以少、精求胜。这一专场在经历了2011年秋的回落后,在上拍和成交总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成交总额迅速上升,已然成为今秋整个亚洲区内当代艺术最为坚实的存在。其中,本季香港佳士得当代艺术专场共有11件拍品以千元港币成交,而这样的成交结果也是当前艺术市场整体调整期所难得一见的。

即便如此,局部的胜利很难改变整个战局的成败,尤其在本季秋拍临近尾声之时的惊艳表现也终将会如同昙花盛开般一闪即逝。但不管如何,香港佳士得终场前的进球虽然只是一个安慰,不能成为绝杀,但在整体低迷的市场环境之下,如此信号的放出才会显得珍贵,也更能给已处拍卖洼地的中国当代艺术以“正能量”的传递。相信星星之火终将可以燎原,为中国当代艺术依旧还有未来留存宝贵的火种。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