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热潮背后的“过度消费”令人忧

2012年底,部分网络媒体与平面媒体纷纷推出了“年度十大文化事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舌尖上的中国》让中国纪录片在全世界火了、《中国好声音》热播等皆被收纳其中。这些事件或现象从某些侧面反映我国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可我们细加审视,则会发现在一些艺术热潮背后, “过度消费”之风也愈加强烈……

当某出版社好不容易拿到《舌尖上的中国》同名落地书版权时,却发现书店的书架上早已是满世界“舌尖”:《舌尖上的故乡》、《舌尖上城市的味道》、《舌尖上的大宋风华》,还有《舌尖上的京剧》; “好声音”收视火爆,引得众多节目争相效仿,各种“好声音”的词汇也在报纸网络随处见; 莫言获诺奖,“消费莫言”现象也疯狂起来,就连白酒、烤鸡也贴上了莫言的标签。

本来利用热点事件进行传播是媒体惯用的技巧,利用名人打广告、做营销也是商家常用的有效手段,大众的跟风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此风的盛行。但从长远来看,即使商品也有边际效益最终将为零为负的时候。不停跟风、炒作、模仿等于是不停地透支这些文化“成果”,最终受众会被搞得审美疲劳,不堪其烦。再好的东西被咀嚼过许多遍,我们也会对它失去兴趣,甚至变得厌恶。有网友就曾针对好声音的过度消费忧心忡忡地表示:“趁热打铁是好,但是要适当啊!过犹不及。”另外再看看“超女”、谍战剧、穿越小说热闹一番后的寂寥冷清,也容易让人心生感叹“神马都是浮云”!

可惜对有些人来说,赚钱才是硬道理,而创新不仅周期长还要踏踏实实的付出,与其相比,跟风与迎合才既简单省事又容易获利。过度消费的盛行反映了整个社会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更可以看出我们文化创造力仍然有所欠缺。试问我们获得了诺奖,有纪录片的艺术成就突破,展现了“草根”的好声音,是否就当止步于成绩与荣誉?

赢得文化的持续繁荣与发展,我们需要一个健康的文化生态,以及文化艺术工作者始终不渝的智慧付出与努力。必须正视文化上的“过度消费”,杜绝跟风、炒作、模仿、复制的泛滥,而代之推出大批以原创为核心生命力的艺术精品。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