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身订做的艺术才是无价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钟国康供图

收藏

尖嘴翘鼻,目光如电;看似弱不禁风的躯体,顶着一头杂乱无章的长发。狂笑一声,百鸟噤声。

昨日中午,这个黑衣怪人步履飘忽而至,突然掏出一把尺来长的钢刀,把记者吓了一跳,末了才知其刻印相赠。

来者原来是书法和篆刻艺术界著名的“岭南怪杰”钟国康,一位从广东雷州半岛走出来的民间艺术大师。十年前,此人便以行为怪异、性格张狂闻名圈内。如今,这个浑身鬼气的“家伙”,依然在时不时用一字万金的要价“扰乱”着艺术收藏家们的芳心。

贾平凹眼里的鬼才

钟国康的怪异,几乎能让所有初识者无语。他不仅行为疯癫,搞艺术的方式亦闻所未闻。他喜欢在墨汁随心所欲地加入酒、茶、头发、脚皮、杀虫剂等各种“调料”,搞得臭不可闻,而且自制刀笔,刻出来的印纹奇形怪状,书法字体“包罗万象、乱成一套”,让圈内人都觉得有点变态。

当着记者的面,钟国康横刀在手,不消几分钟,便已刻好一方篆印奉上,把人惊得目瞪口呆。挥毫时,只见他从包里拿出自制的墨汁,倒在桶里加入各种调料,然后极为夸张地一手拿桶一手使笔,手舞足蹈地只写了四个字,光按拓就足足用光了一盒卫生纸。

在著名作家贾平凹眼里,钟国康是个鬼才艺术家。钟送过一枚“木鸡养到”的印给贾,贾看了印石上雄沉豪放、感情充沛和生命蓬勃的字体,惊为天人。后来见到钟国康的真人,更是惊呆了,直叹“这是什么人呀”,说他可能前世是钟馗,才有这身鬼气,或是关公,才能一把刀练出如此气势。

实际上,钟国康并不反对严谨认真,只是更喜欢天马行空,玩“信手拈来、不拘一格”的艺术,享受无拘无束、自由快意的人生。

矢志不渝追求唯一性

用冷冰冰的货币来量化和形容一件艺术品的价值显得那么庸俗。然而,这又是所有的收藏爱好者或投资者必须做的工作。因此,对所有能够在文化艺术圈里成名成家的创作者来说,当他们的作品被一件件送往有形或无形的交易平台时,首当其冲的就是接受权威机构或经验人士的估价。这一道流程,即使像钟国康这样的大师也未能免俗。

有所不同的是,在别人对其作出评价时,钟国康自己却已经坐在自制的交椅上,把二郎腿翘到了天上。贾平凹在给传记作家陈文所著的《最丑的那个人——钟国康另类艺术人生》作序时,就曾经对钟国康的“不可一世”有过传神的描述:“说来求印的,一枚印两万,若讨价,就两万五,再讨价,就三万,还要讨,便起身送客了。”陈文也告诉记者,曾有老板请钟题书一块牌匾,钟开口便要八万。

然而,记者所接触到的钟国康,却并不“财迷心窍”。相反,钟国康总是乐此不疲地向席间朋友推销自己的一个观点:“艺术是在交流中不断进步的。”他特别看不起那种唯利是图的艺术家。据圈内朋友反映,钟每到外地开会,车里总放一筐印石,遇到知己,无论身份地位,都会立马刻印相赠,分文不取。当然,不在场的所谓朋友就另当别论了。

在钟国康看来,艺术家来自现实,但应该超然于现实。“虽然艺术家也要生活,但艺术的目的不是钱。”尽管他对传统文化非常敬畏和尊重,但他极其厌烦陈词滥调,拾人牙慧。每有朋友求字求印,他都无一例外地从形式到内容,量身订做。“创新是艺术的生命。这么多年来,我都在矢志不渝地做一件事,那就是追求唯一性。”

钟国康的独特,不仅体现在其刀法、字体和构思独树一帜,而且体现在,它的墨汁、毛笔、刻刀乃至印泥,都是自己制作或订制的,都含有他的DNA。

说到艺术品收藏投资,钟国康认为,量身订做的艺术才是无价的,因为它举世独有且不可复制。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