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民众如何认清一幅作品的价值?
■“第三届中国(杭州)艺术品收藏与鉴赏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典藏大展”系列活动·特别报道
三十岁画的是才气
四十岁画的是功利
五十岁画的是涵养
六十岁画的是人性
潘天寿作品《耕罢》
好东西至少需要经过30年历史的检验
顾大希(资深藏家)
也许是近现代名家早些年的价位很低,使得很多藏家囤积了一批作品,甚至已经略显规模,市场的规律却是有涨就有跌,但古代书画的价格似乎从来就没有低过。
在艺术品市场混迹20多年,顾大希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古代书画有着恒久的魅力与价值尺度。尽管眼下也不乏市场潜力巨大的当代画家出现,但他始终认为古代书画最值得收藏,“所谓盖棺论定,一件作品的收藏价值究竟有多少,至少需要经过30年历史的检验,很多藏家朋友只要是名头大的,不论好坏都买,很容易受到市场动荡的影响。”他建议新藏家在收藏时,首先要确定作品来自名家,其次创作年份要好,再就是考虑作品是否这个画家比较经典的作品,而且还要看传世量多不多。
收藏和艺术投资是两件不同的事
梅墨生(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画学会理事)
梅墨生先生认为,“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在发展阶段,还不够成熟,国家的管理和法规也未健全,从业人员的素质不一样,其中部分艺术家有急功近利的炒作,媒体有时也会有盲目的追捧,各种原因都决定了艺术市场的现状。”于是在这样的状态下,艺术品拍卖市场“好坏真伪混杂”。
“我觉得中国艺术市场亟待出现一些法规、管理和监督,不然市场很难良性发展。藏家本身就有参差不齐的修养,或者是暴发户,或者是带有投资心理,这样的情况本身就会让艺术市场造成混乱,追求短期效益,严格说这并不是收藏而是投资。”
在梅墨生先生看来,收藏和艺术投资是不同的,“收藏没有太多的功利性,更是一种审美和精神文化的消费,而投资是为了再投放市场,再赚钱,很不一样。这个时代太功利太浮躁,一切都偏向市场化。现代化就是市场化,市场化就是功利化。所以当代最缺少的,是艺术家的心态和做学问的气息。”
艺术家和收藏家应该对市场有信心
刘墨(北京大学文化与艺术人才研究室主任)
对这次大展,刘墨先生的评价非常高,认为是近年来最丰富、质量最高的展览,再配合与画展相关的学术研讨,意义显得更加深厚。“这次画展来了许多艺术家和收藏家,他们应该有信心,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实际上才刚刚开始。虽然整体环境看起来泥沙俱下,也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但应该有信心。”
至于普通民众如何认清一幅作品的价值,刘墨认为首先应看画家是否在坚持自己的学术性和艺术性,以及从艺术史上衡量这个人是否做出过重要贡献。“中国画有特殊的规律,三十岁画的是才气,四十岁画的是功利,五十岁画的是涵养,六十岁画的是人性本身。比如黄宾虹,七十多岁时还看不到任何希望,但在八十多岁时高峰就起来了。所以艺术看的是最后的几步走得如何,早年画得好,那都是才气。”
应该有更多的收藏家来分享藏品
张振宇(资深藏家)
这次大展共展出傅抱石、徐悲鸿、黄宾虹、张大千等名家的画作近170幅,其中海口藏家张振宇先生提供的个人藏品就近60幅,价值逾亿元,是他收集了二十余年的精华之作,有些作品还是首次在中国内地公开亮相。“我把这些画拿出来,是为了和大家分享喜悦。艺术品自古就是一种喜好的传承,我呼吁更多的艺术家敞开自己的收藏,和更多大众分享自己的艺术品,也能让大众提高鉴赏水平。”
尽管张振宇先生收藏了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傅抱石等众多名家的画作,但他说自己收藏时并不看价格,也不在意是不是名家的作品:“好的画作,一定会让人们看了以后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不仅仅只有大师的作品才是最好的。”
读懂古画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包铭山(资深藏家)
经过朝代的变更和战火的考验,古画绝大多数都到了博物馆和美术馆,在市场流通的很少很少。包铭山先生昨天指着展厅里齐白石的《和平延年图》说
:“这幅画来自美国一个华人收藏家,那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许多东西被换成了外汇,包括这幅画。现在我们国家经济力量强大了,我们就通过私人渠道再回流到祖国来。其实齐白石的画真假的比例是1∶100,一百张里只有一张是真迹,通过这次展览,可以很好地普及一下美术知识,让大家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我们这些藏家敢把它拿出来,在专家学者面前展览,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深思熟虑的。”
他以清代和尚石涛举例,“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我个人认为,审美也当随时代,比如现在的年轻人很少能欣赏五百年前的画,如果要理解一幅古画,必须知道背景故事。比如古画的人物画,如果画的是两男一女就叫风尘三侠。如果是两女一男就是东山携妓。关于这些东西,你必须有很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浙江人偏爱古代书画离不开文化滋养
易苏昊(北京瓯江草堂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浙江文化底蕴深厚,历来便是文人骚客的聚居地,有悠久而深厚的中国书画传统,从古至今,艺术品在民间的收藏都很活跃。从收藏对象看,浙江的书画收藏者追捧的多为浙江本土的现当代书画家。这除了所谓的乡土情结,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浙派”书画作品的整体创作水平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有很强的品牌效应。
藏家易苏昊把全国的藏家分为几类,“浙江兵团”在其中就占了一大半,而他本身也是浙江人。易苏昊说,浙江人偏爱古代书画,这与这方水土的文化滋养是分不开的,新一代的藏家也不断涌现。“浙江的书画拍卖市场近些年很火爆,就是因为浙江书画悠久深厚的文脉传统。吴昌硕、潘天寿、陆俨少这些人的作品几乎就没人可以超越”。
责任编辑:ZF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