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的“行骗”属性
近日福布斯网站上有一篇文章《中国130亿元的艺术品骗局》(China´s $13 Billion Art Fraud— And What It Means For You),对中国艺术品市场虚假的部分进行了淋淋尽致的分析,虽是外国人写得,所引事实却也客观。艺术品市场水一直很深,难以改变的现状让尚在蹒跚学步的艺术品市场一直面临着信任危机。这些年,艺术品似乎总跟“骗钱”扯上关系,虽然每次都更换着不同的形式,各种时髦的新词却承载着同样的“勾当”,比如“金缕玉衣”能够骗贷10亿,文交所疯狂上演“郁金香泡沫”,现在扎堆出现的艺术品信托面临“圈钱”质疑。前不久,有人说“天价艺术品信贷存漏洞”,地产公司以“艺术品信托”之名疯狂圈钱,这样的分析虽非耸人听闻,但也还是把艺术圈的故事“老料新炒”了一番。其实,在每一次的类似事件中,艺术品虽为主角,但却不过是傀儡,成为被金钱绑架的替罪羊,当事件败露后,人们总将原因归咎于艺术品市场的种种缺陷:缺乏权威的评估鉴定机构、缺少有效的市场监管等。
骗子们为何总是钟情于艺术呢?或许可以用“艺术天然非行骗,行骗天然很艺术”来解释吧。作为一类以精神财富来定价的资产,在市场远未发育成熟的前提下,其天然的属性很适合成为行骗工具。只要有题材、有品相,就能够有“价格”;只要能有公开可查询的价格,有第三方的担保,就能够去抵押贷款;而拍卖的交易形式,无意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只要有合适的艺术品做媒介,银行的钱也好,投资者的钱也罢,都可以随意流动,流向政策限制的房地产领域或者流向不符合借贷标准的投资项目中。这样的通道和漏洞永远存在着,实在与艺术品市场无关,与艺术品本身更无关。最重要的是银行怎样通过改善监管机制管理好自己的钱袋子,信托公司怎样不受利益诱惑监管好自己的投资项目,才是问题的关键。但制度的建设在我们的文化氛围中尚很难实现完备,“人治”的环境使得权力的监管往往缺位。大环境使然,这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尚须几代人的努力。所以“骗”与“被骗”的故事短期内不会终止,只看它再以怎样的方式呈现。
回到艺术领域,艺术市场制度的完善虽然任重道远,但具体的工作尚需脚踏实地地去做。我们总在说缺少权威的鉴定评估机构,缺乏官方的有效监管。权威鉴定评估机构的建立,虽早已是当务之急,但其核心的“中国艺术品交易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却鲜有人提及,没有一个高质量的、全面可靠的数据库资源,再权威的鉴定评估也无非是纸上谈兵。这尚需有远见的资本和机构卧薪尝胆去辛苦几年。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地监管形成于市场之内,而非市场之外,政府的非正常介入往往导致寻租行为而影响市场的公正和竞争,所以期待官方的监管大可不必,收藏家和投资人用“脚”投票的方式或许更为有效。有了可以比对参考的数据库资源,有了成熟稳重的收藏投资者,当艺术全面回归收藏投资的正途,就让健康的市场环境“饿死”以艺术之名谋不义之财的鼠辈吧。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