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股票”横空出世谁是最后的“傻瓜”?
在过去两三年时间里,艺术品市场给人们带来了无数的惊奇:持续飙升的价格、无比诱人的回报率、令人神往的财富神话……但同时也引发了无尽的遗憾:“亿元时代”背景下,艺术品投資的门槛越来越高,于是有相当一部人被挡在了艺术品收藏和投資的门外,只有“眼馋”的份儿。
这一切当然逃不过資本市场的敏锐嗅觉,于是一系列“艺术金融产品”面世了:艺术品信托、艺术品基金、艺术品“股票”……这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投資艺术品的机会。然而,当艺术遭遇金融究竟会发生什么呢?在中国,最会讲故事、又最难说得清楚的行业有两个:一个是证券,一个是古玩。当这两者结合起来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艺术品股票”上演过山车
2010年下半年,深圳、上海、天津等地的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在“金融创新”的旗帜下,尝试艺术品“权益拆分”以及“份额化”交易。今年1月26日,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天津文交所”)推出的“艺术品份额化交易”产品正式上市,首次推出的是已故画家白庚延的两幅画作《黄河咆哮》和《燕塞秋》。这两幅作品分别估价600万元和500万元,发行价格均为每份1元人民币,对应的投資份额为600万份和500万份。
所谓的“艺术品份额化交易”,也称“艺术品权益拆分交易”,即把艺术品的所有权“切”成若干等份,投資者可以通过购买“份额”,来相应地获取艺术品增值带来的收益。同时,这些“份额”也可以在天津文交所的交易平台上流通,投資者可以通过买卖差价,获得额外的回报,业界也将这种产品称之为“艺术品股票”。
天津文交所的这两只“艺术品股票”一上市,就一鸣惊人。截至3月16日,发行价均为1元的《黄河咆哮》(20001)和《燕塞秋》(20002)分别收于17.16元和17.07元,不足两月,涨幅超过1600%,价格达到发行价的17倍。
这两幅原本估价分别为600万元和500万元的作品,“身价”立刻分别飙升至1.0296亿元和8535万元。
就在人们惊恐万分又略带艳羡地发出质疑声的时候,在3月24日至4月1日首批艺术品“股票”,在短短7个交易日内又疯狂暴跌,幅度超过三成。
至4月1日为止,《黄河咆哮》和《燕塞秋》的收盘价分别为12.36元和12.29元。短短7个交易日内的跌幅均接近三成。
根据4月1日天津文交所公布的交易数据,《黄河咆哮》一周成交额约为1.7亿元,而《燕塞秋》一周成交额约为1.5亿元。根据《黄河咆哮》和《燕塞秋》的发行量分别为600万股和500万股来计算,《黄河咆哮》和《燕塞秋》在短短7个交易日内分别损失市值2880万元和2390万元,截止本刊发稿前的4月1号止,总计蒸发市值超过5000万元。
短短两个月,令人叹为观止的数字魔术吸引了3万多投資者争相开户,几十亿資金涌入,一度导致招商银行的U盾供应告急。等到第二批7件书画作品和一枚粉色钻石这“新8股”在2月25日开始申购后,几乎各地的投資者都在电脑前盯着能不能第一时间抢入,申购中签率也迅速下降至2.251%~3.048%。
看不懂的游戏规则
大量社会資金的涌入使得艺术品“股票”不断冲击交易所最高涨幅的临界点。疯狂的炒作使得艺术品股票日渐远离其自身艺术价值,风险越来越大。正当业界及媒体纷纷发出疑问:在这场疯狂的資本游戏中,谁会成为“最后的接棒人”时,3月17日,天津文交所官方网站登出公告称,即日起,编号20001的《黄河咆哮》与编号为20002的《燕塞秋》两项上市艺术品实行特别停牌,复牌时间另行通知。
在《黄河咆哮》《燕塞秋》两个品种特别停牌的前后,天津文交所连续发了三则开户系统维护公告,不断推迟暂停投資者新开户申请,却并没有解释清楚为何如此。由此引发了来自多方的质疑,对很多投資者而言,最令人反感的莫过于频繁修改交易规则,却事先不进行任何预警,搞得投資者手忙脚乱。媒体对此表示担忧,这是不是反映其上市艺术品份额交易的仓促?跟成熟的股票上市制度相比较,后者有专业的会计师务所、投行、发审委等机构保驾护航,而天津文交所则只有一家从没有任何艺术品发行代理经验的公司负责相关工作,并且该公司的注册地址也被质疑是虚假的。这种状况如何能让人放心?
在众多投資者心目中,几乎想当然地认为天津文交所既然名为交易所,肯定和上交所、深交所一样,都是国有性质。但在媒体锲而不舍的层层追踪下,天津文交易所不但是私企控股,且存在虚假注資、注册地造假等一系列令人震惊的真相。
根据工商局資料显示,天津文交所一共有三大股东:第一大股东为天津济川投資发展有限公司,认缴出資额4840万元,实际出資额1694万元;第二大股东为天津市泰运天成投資有限公司,认缴出資额3726万元,实际出資额1304.1万元;第三大股东为天津新金融投資有限责任公司,认缴出資额2030万元,实际出資额710.5万元。另外公司尚有5名自然人股东,其实际出資额均为认缴出資额的四分之一。换而言之,天津文交所名义注册資本为1.35亿元,实际注册資本仅为4720.6万元。
有的媒体则紧盯天津文交所背后两大股东的身份。作为私营企业的股东,之前全无艺术品投資经验,却从房地产行业转向艺术品份额交易领域,让人不得不怀疑他们玩票的专业水准,其虚假的注册地址,亦被媒体质疑为“影子公司”。
在股市,为了保护中小投資者的利益,避免大股东以圈钱为目的上市,规定大股东在上市3年以后才可以套现。而在天津文交所,艺术品持有人只需要短短6个月就可以套现了。另外,还有一点与股票市场不同,艺术品份额交易采取“T+0”的交易模式,当天买当天就可以卖,这无疑进一步加大了投資者的风险。
为什么是白庚延?
在天津文交所挂牌交易的两批艺术品“股票”中,除了天然粉钻外,其余作品无一例外全部出自一位名为白庚延的已故画家手笔。
很多人不禁要问:“为什么只有白庚延的画能上市?”
白庚延,1940年生于山东德州,1962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后留校任教。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中国书画研究会会长,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等职务,2007年11月15日辞世。
在2010年中国嘉德春拍上,张大千晚年巨幅绢画《爱痕湖》经过近60轮激烈叫价,以人民币1.008亿元的天价成交,这也是中国近现代书画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而两幅普普通通的白庚延作品,在短短两个月的无声交易中,以600万元和500万元起价,迅速被捧上了亿元舞台。而上述两个交易品种中任何一个的市值,都已足够买到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名家的一件或几件精品画作。
上市公司的股票价值是靠业绩和利润支撑,但书画等艺术品的价值靠的是书画家的知名度、艺术界的地位、作品的水平等因素,由于后者缺乏明确标准,在拍卖市场的价格就突显一锤定音的效果。
那么过去数年,白庚延画作在拍卖市场上的价格如何?根据雅昌艺术网历年的成交记录显示,白庚延的676件总拍品中,除16件预展拍品外,已成交拍品338件,未成交拍品322件,流拍率达49%,总成交金额为21,794,454元。2003年至2010年,白庚延的大部分作品,拍卖价均在数千至数万元之间。
2006年秋,白庚延一幅约4平方尺的作品《戈壁驼铃》(67.5×67.5厘米)拍卖,成交价68200元,每平方尺约合16000元左右。
2007年秋拍,白庚延一幅约10.8平方尺的作品《巍巍太行》(106×111厘米)拍出14.56万元,每平方尺约合13000元左右。
金融危机爆发后艺术品遭遇寒流,2010年3月,白庚延一幅约89平方尺的作品《黄河畔》(200×486厘米)在保利“无底价”拍卖,最终仅以11200元成交,每平方尺不足126元。
但令人感到蹊跷的是,当年秋拍,白庚延的画作竟然意外暴涨。其创作于2005年的一幅《千峰接云图》(124×124厘米),在保利拍场以392万元成交,约14平方尺,每平方尺约合28万元,比上半年暴涨2000多倍,达到白庚延单品拍卖的顶峰。《巍巍太行》每平方尺价格也从1.3万元上涨到18万元。
紧接着,天津文交所就将其作品作为艺术品股票的份额标的推出。
直到今天,白庚作品的总价和每平尺单价,与以往相比,还是天各一方。
另外遭到业界质疑的还有:“即使真的看好白庚延的画作,至少应该在他的画之外,再选几幅大师级画作,让市场自由选择,自然就知道白庚延的画是真不值钱,还是真值钱……”
这个道理也不难想明白,在某些艺术品操盘手的眼中,去市场上花巨資买幅真正的大师级作品,其行情既稳定又透明,这样一来能有多大的暴利空间?
对此,业界名人郭庆祥先生表示:“近一两年拍卖会上频频出现天价,我认为都是和未来艺术品上市有嫌疑,至少我们要怀疑,有人在提前把局做好,给外界一个错觉,这个艺术品值多少钱了。”
在上市前,白庚延两幅画作,经过天津文交所指定的两家机构鉴定后,《黄河咆啸》(606×218厘米)确定价值600万元,《燕塞秋》(503×192厘米)确定价值500万元,这又比2010年秋拍更神话。
这两家机构,分别为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和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前者非官方鉴定机构,后者虽挂名文化部,但实际上已经在改制后归属中国动漫集团。
“就像我们收藏家找人鉴定,首先要把这个鉴定家给鉴定好!这位鉴定家,究竟是真是假,不管是吴冠中,还是李可染、傅抱石的画,都可以看到20多年艺术品拍卖市场出来的价格每年增值了多少,但白庚延的画完全看不到这个。光靠几个庄家、操盘手,把一个因为便宜的画家就炒上来,这是不长远的。他的钱炒完了,也就意味着这个画家完了,最后没有接盘的,可怜的还是老百姓。”郭庆祥毫不客气地抨击了这种现像,并且尖锐地指出:“徐悲鸿、李可染、吴冠中的画,在市场上都流动了这么多年了,谁也不敢预测10年以后什么价,何况一张"地方粮票",弄得比大师还大师!”
何去何从?各地文交所纷纷欲“试水”
虽然天津文交所本周一发布公告称,为保障入市資金和艺术品的流通量平衡,确保市场平稳有序的发展,从3月28日起推迟开户业务,恢复开户业务的具体时间将另行通知。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