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业不要成中国艺术品市场高速发展的药渣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研究员,文化部《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主笔、统筹人、博士生导师西沐做客中国经济网“文化名人访”。王岩/摄

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到今天,在深层问题得不到化解的纠葛中不断前行,一方面,中国艺术品市场规模不断拓展,参与者的人数越来越多,社会的关注度也明显提高,国际地位更是迅速提升,中国艺术品市场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另一方面,中国艺术品市场面临着不少快速发展与违规混乱交织的现象,突出的表现就是在市场发展的基本面上呈现出多重失衡。在失衡中,我们应该警惕中国画廊业,被高速发展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榨干而成为“药渣”。

1.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体系失衡,最突出的现象是一二级市场关系扭曲,私下交易猖獗,中国画廊业处境极为尴尬

中国艺术品市场一二级市场关系的扭曲与错位可谓是最令人痛心。由于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特殊性,一级市场画廊起步较晚,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画廊很少,其经营理念、经营模式比较落后,其运作机制和行业规范亦都不成熟,市场尚没有建立起对画廊的信任,很少有金融机构愿意承认画廊是产业形态进而提供资金支持;相比之下,国内拍卖行业运作得更为成熟、更加透明,吸引了大量资金涌入,使得中国艺术品二级拍卖市场迅速成长起来,并且充当着一级市场的角色,争夺本属于一级市场画廊的市场,令一级市场画廊被迫沦为投机倒把的“二道贩子”,在夹缝中生存。而且,在中国艺术品一二级市场关系倒置的同时,私下交易变得日益猖獗,体制内画家占据着丰富的社会公共资源,他们又大量私下交易,在价格上有很强的优势,几乎是自己说了算,说涨就涨,不需要跟任何画廊合作,基本上是自己跟藏家直接打交道,这种私下交易所带来的不仅是偷税漏税的问题,而且由于私人交易的不稳定性和定价的随意性破坏了市场交易规则与秩序,直接阻碍了艺术品市场中介机构的发展,毕竟,画家的创作是属于个体行为,但是作品一旦进入市场就不属于个人行为,中国艺术品进入市场只有在阳光下操作,才能形成成熟、稳健的艺术品市场发展环境。面对这种环境,中国画廊业的生存空间变得空前扭曲并且狭小。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