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迪安:艺术品创作跟风市场堪忧

◆“艺术品市场回暖速度太猛造成了实体与泡沫的并存。在此背景下,艺术家也受到了市场的影响。如果他们的作品市场反映平淡,创作理念和积极性就会被左右。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艺术创作会变得跟风市场。”

◆“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也可以成为人生信念的支撑,所以学画的人要去美术馆,不学画的更要去美术馆,从艺术的欣赏中感受到创新的价值。”

◆“山东的新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在美术作品中却看不到这种气象。此外,山东‘非遗’中很多都是视觉文化,怎样将这些元素与艺术创作相结合,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作为国家级美术馆的“掌门人”,范迪安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美术馆职能转变,提出了“美术馆基础功能要从服务艺术家向服务公众转变”。在范迪安看来,全球化、图像化、市场化是当代艺术创作面临的三大冲击。

7月20日,山东省迎接“十艺节”美术创作工作会议举行,“齐鲁美术讲坛”同时启动,讲坛将陆续邀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前来担任主讲人。7月21日,在山东剧院首次开讲的“齐鲁美术讲坛”邀请到了国家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他就当前中国美术创作状况、面临的冲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艺术品交易火热之弊——

艺术创作跟风市场

记者(以下简称记):现在艺术品交易市场火热,您怎样看待市场给艺术创作带来的影响?

范迪安(以下简称范):应该说利弊共存。艺术品市场的成长,一方面让艺术品价格机制逐渐完善,一方面也加强了国际、国内艺术家的交流,这是利的一面。弊端在于,艺术品市场回暖的速度太迅猛以至引发了混乱,造成了实体与泡沫的并存。在此背景下,艺术家也受到了市场的影响。如果他们的作品市场反映平淡,创作理念和积极性就会被左右,我记得上世纪80年代国内许多画家还充满艺术理想,但现在很少有人谈这些。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艺术创作会变得跟风市场。

记:就艺术创作而言,创新与产业化存在某种冲突,我们应如何在产业化、市场化与艺术创新之间寻求平衡点?

范:我很赞同“平衡”二字。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今天的艺术市场,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表现出极为活跃的势头;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警惕在资本介入的情况下,美术品市场容易变成资本运作的游戏,这是值得警醒的。

前年,我去巴黎时专门到奥维村住了几天,梵高生命中最后70天就在此度过,创作出了74幅作品,村里一直保持着百年前的样子。如果身临其境地感受,你就会明白每一幅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在没有功利的环境中被创作出来的。如果天天想着作品有没有人买,能卖什么价,画怎么可能画好呢?市场其实真正需要的是具有创作意识的作品,而不是重复别人风格和已有样式的反复,否则市场也没有后劲。所以良性的创作与市场的关系,应该是创作推动市场,市场支持创作。

发挥美术馆社会文化功能——

普通人更应去培养审美情怀

记:作为国家级美术馆的负责人,您提出艺术馆基础功能由服务艺术家向服务公众转变的意图在哪?

范:在当代社会,美术馆文化还没有被社会普遍认知,而美术馆空间不饱和也会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充分发挥美术馆的社会文化功能,需要我们更加主动地去落实。现在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他们会更加向往美好的东西,不见得艺术馆就是学画画的人去看的,普通人去艺术馆会培养审美情怀,从艺术的欣赏中感受到创新的价值。

因此,这有很多后续工作需要我们去做,比如加强展览的策划,使展览具有更高的主题和学术含量;比如加大公共教育,以此弥补学校在审美教育上的不足;比如开设专家讲座,让艺术家在美术馆与公众见面,使公众进美术馆不单可以与作品交流,还可以与人交流。

记:美术馆免费开放已有一段时间。在此过程中,您认为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范:无论国家馆还是地方馆,都面临同样的问题,那就是藏品的积累。美术馆过去在公众概念中就是展览馆,其实艺术馆更重要的是拥有大量的藏品,这需要政府加强资金投入,并鼓励社会各界捐赠艺术作品,从而增加馆藏积累,尤其是要保存一批国家和本地区的优秀艺术成果。只有在形成特色的藏品系列和展览陈列后,观众来到艺术馆才不只是看临时展览,才能更好地发挥美术馆的平台作用。

第二,是要提高美术馆的专业水平,举办更多的不同类型的讲座,把观众拓展当作主要任务。大家往往以为美术馆只是学画或喜欢画的人才去,其实不管你懂不懂美术,走进美术馆被给予的信息都是丰富而立体的,对经典名作的欣赏会跟随你的记忆和成长。我们说一首歌、一首诗、一部书可以成为人生信念的支撑,美术作品当然也可以。所以我认为学画的要去美术馆,不学画的更要去美术馆。

山东美术趋向——

用齐鲁文化作为学术支撑

记:山东提出要推动形成“齐鲁画派”,你对此有什么建议?

范: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美术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反映时代题材面前有了更多的表达角度,并自觉注意到弘扬地域美术传统的重要性,也就是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画派。目前,我知道在广西有漓江画派,甘肃有敦煌画派,主旨是为本地区美术家创造新的文化共识。我个人理解,“齐鲁画派”是一个综合的,以文化内涵为支撑的画派概念。我们常说山东人有山东人的性格,这个性格就是文化性格,是齐鲁文化的精神体现。在当代美术创作中,用齐鲁文化作为学术支撑,是非常好的趋向。

记:齐鲁文化的人文价值如何才能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呢?

范:打造地域性画派,要立足自己所在区域的社会建设,依托人文、自然、历史传统等丰厚资源的支持,来体现当代的艺术创造。

近几年,我发现威海、烟台等地的新农村建设程度远处于全国前列,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在美术作品中却看不到这种气象。此外,山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非遗”中很多都是视觉文化,怎样将这些元素与艺术创作相结合,在具体语言风格上找到山东艺术创作的独特支撑,这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落实到每个画家身上,一是要充分挖掘齐鲁文化的内涵;二是要充分深入今天社会发展的现实;三是要在艺术语言、风格样式上彰显山东的特色,比如齐鲁文化趋向于厚重、宽阔、豪迈的风格,这些都可以作为一个画派创作中的视觉共同点。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