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拍场上风光无限 文房四宝藏赏皆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日,一套清乾隆御制西湖十景集锦色墨(十锭)在拍卖会上以448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创下中国古代文房类拍品的世界纪录。经过了历史的文化积淀,工艺讲究的笔、墨、纸、砚,已成为投资商、收藏家难得的收藏品。

文房四宝拍场风光

文房用具近年来在拍卖场上颇为风光。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书画持续走红,带动了文房用品的收藏和行情。

从1994年至今,国内许多拍卖公司都上拍过珍稀精美古墨,提升了古墨应有的地位和价值,拉动了市场认知。1995年,清代制墨名家汪节庵制《御题西湖十景诗彩墨》以55万元落槌,创套墨最高价;1996年乾隆御制天府永藏墨拍至46.2万元,刷新了当时单锭墨的最高纪录。作为“文房四宝”之首的笔也不甘落后,1997年一支明宣德青花卷草纹瓷笔杆拍出52.8万元;2004年一支明万历竹刻花卉笔杆出人意料地以60.5万元成交。古砚和宣纸在市场上亮相不多,偶有精品但价格不菲,2005年一方唐代王丘六足莲花奉双凤池歙砚在北京拍出126.72万元的高价;同年,一方清乾隆松花石雕灵芝纹砚拍出了202.672万元。宣纸在市场上更是少见,不过,宣纸早在唐代就被列为贡品,有“纸寿千年,墨润万变”之誉。上世纪90年代上海市场曾出现过一叠清代宣纸,拍卖价格从几千元拍至1万多元,当时,这个价格已是让很多人看不懂;2006年10张清代丈二匹旧宣纸拍出了3.63万元;而清代金绘龙纹宫纸(49张)在2003年拍出了26万元的高价。在不少拍卖会上,一些古色古香、印有暗花或格纹的笺纸,常常受到收藏家们的追捧。

名家专场值得关注

近两年随着藏界对文房需求的不断加大,收藏爱好者越来越多,文房市场行情呈逐步升温之势,一些拍卖公司相继推出了有特色的文房专场。2003年“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中,多件文房用品创出了天价。

2005年香港苏富比推出的“玛丽及庄智博文房瑰宝珍藏”专场,汇集了古树根、犀牛角、玉及铜等不同物料制成的文房珍品148件,其中不少都创造了文房用品拍卖的新纪录,总成交额超过7000万元。2006的“翦松阁精选文房用品”专场,全场116件,成交率84%,总成交额3590万元,市场反响出人意料。

今年国内南北更是推出文房专场,如7月西泠的“文房清玩——历代名砚专场”,成交率高达98%。北京的“文房清韵——清代砚墨笔印专场”自清乾隆时期直至近代名家的砚、墨、笔、印文房类精品共111件,成交率高达89%,成交额1460.36万元,令人刮目。

投资策略因人而异

文房市场升温,有关专家认为,其一,除了少数御制或带名人款的外,价格相对尚处低价位,大多在几万元左右,门槛较低,收藏群体大;其二,历史上有悠久的收藏传统,底蕴积淀非同一般;其三,未来上涨空间大,投资价值可观。

对于准备投资文房用品的人来说,专家表示,不同层次的买家可以有不同的投资策略。对于实力较强的买家来说,首先关注的就是应该流传有序,特别是曾经在拍卖会专场上露面过的文房用品。由于经过10年的发展,文房用品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门类,特别是大量专场的出现,使得名家原先的系统珍藏,逐渐开始分散,也使得买家有机会获得经过名家收藏的物品,这在最大程度上能保证藏品的真实性。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则可以从拍卖会上的低档拍品入手,这样最大的好处就是有更多机会积累经验。对于一些材质昂贵的文房用品,如瓷质、玉质以及象牙等,要注重其雕工与质地。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