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评点文交所

自去年11月国务院下发“38号文件”即《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后,全国各经济领域各类产权交易场所等进入“整顿调整期”,一度因艺术品权益拆分交易引起关注的文化产权交易所也遽然陷入一片沉寂。文交所今后应如何走上健康、稳妥的发展正轨,一度成为文交所经营者和艺术品投资者共同的困惑。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魏鹏举:

着重产权交易业务 推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

市场越规范,对投资者和经营者越有利。目前来看,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模式确实存在较大问题,类似股权化交易实际上又没有股权的特征,“38号文件”叫停这一模式,是比较稳妥的做法。而确定上海和深圳两家在国内成立最早、经营时间最长、也最稳定的两家文交所作为试点也颇为合理。

文交所与一般的产权交易所最大的不同,即如何将文化创意这种无形的资产和资本进行对接。

未来文交所还要积极转型,才能完成这一使命。转型一方面是注意发展一些成熟的产权交易业务,如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国有文化资产交易,这一块比较有保障,比较成熟;另一方面,还应尝试一些创新性探索,比如如何将我国大量的民间文化资源形成资产,通过文交所这个平台实现与资本的有效对接,如我们大量富有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和饮食文化,在资本进入后得到有序开发,就有可能在未来做成大产业。

我认为,未来文交所除了国有文化产权交易外,还应注重推动地方政府来进行一些特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知识产权化、品牌化的管理工作。可以尝试在文交所做一些地方文化板块,把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和资本市场进行对接,这个空间是非常广阔的。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

发挥样板作用 推动文化产业实体经济发展

我个人认为,理想的文交所模式应该是做一个特殊的类证券交易的平台,把产权交易和类证券交易两种模式结合起来,既有特殊的运作方式,又有一般的金融服务功能。这种平台应该照顾到文化产业本身的特殊性,同时受到通行规则的约束,并能控制住风险。但要特别强调,办文交所本身不是为了金融的利益,而是为了扶持文化产业实体经济的发展。

从国家目前出台的政策来看,未来有两种发展倾向:

一是将上海、深圳两家交易所作的探索作为一个规范的样板,然后以该样板模式在全国进行推广;二是类似于目前证券交易所的格局,未来全国只在这两家进行文化产权交易。我个人更赞同前一种做法。文交所设立的目的,本身就是要促进本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每个省都可以设,但也不宜多,一个即可,以充分实现交易的本地化和便捷性。

在此基础上,各省文交所的发展首先要立足本省,同时推出一些差异化的创新产品,形成特色。在业务上,文交所可以尝试经营产权、著作权、物权等方面的业务。艺术品的收藏拍卖以及艺术家经纪等业务对文交所来说都大有空间。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