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迦南、蔡小丽绘画作品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张艳)3月13日下午,王迦南、蔡小丽作品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研讨会由著名艺术评论家兼策展人贾方舟先生和中央美院教授李建群先生主持。与会专家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资深批评家朗绍君,《中国美术报》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学委副主任刘骁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资深批评家陶咏白,中国美术馆资深批评家徐虹,资深批评家邓平祥,中国艺术研究院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资深批评家王瑞廷,著名艺术批评家、策展人杨卫,高润喜,金琞,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主任于洋,《艺术收藏》杂志主编贾廷峰,北京大学研究员刘墨,还有著名表演艺术家书法家张铁林先生及各界学者、媒体朋友参加研讨会,共同探讨“传统绘画在当代艺术的可能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研讨会现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入会嘉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迦南发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贾方舟主持研讨会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李建群主持研讨会

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怎么面对吸收自己传统以外的文化?绘画传统如何发展?在已有传统的基础上是否能够使传统的价值在当代获得新的呈现?传统绘画在当代发展的可能性?入会批评家、专家学者们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

朗绍君先生对传统绘画和人文绘画做了学术性的探讨,同时对王迦南和蔡小丽的画,或者说是到了西方新的绘画环境中,这样旅居海外的艺术家也分了两类,一类在趣味上是西方的,那么另一类趣味还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做了比较分析。朗绍君说“蔡小丽、王迦南的作品接近于张大千,更多吸收一些西画的因素,更多表现是对光的感受,对西方中世纪的艺术有所借鉴。”

刘骁纯先生用宏阔泛滥、浪漫主义来概括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他说“他们两个的意义主要的是他们的作品,主要是个性化的创造,最主要的特点是宏阔和泛滥的追求,他们最主要的是浪漫主义,这是他们两个的追求。”

陶咏白说“这两位先生的作品的确使我们眼前一亮,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印象当中,还没有看到色彩灿烂的山水画,金碧辉煌等等好像是已经被遗忘的历史,今天看到王先生的山水的确感觉到非常的兴奋、振奋。”

她说“王迦南和蔡小丽与一般搞中国绘画拉开了距离,二人的画作放在一起气势相投、和谐,山水画与花草放在一起非常协调,是很完美的结合。但细细研究,他们两人的作品有很大的区别,有许多东西是不一样的。从题材来讲,王先生是山水,蔡小丽是花草,王先生讲究庞大的、永恒的山体,而蔡小丽注意的弱小的,而且生命脆弱的青山窟窿的生命体,有生长、有死亡的生命体。所以他们的题材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永恒的山石体,一个是与青山窟窿的生命体,这个画很不一样,王先生以写意为本,写见功,而蔡小丽以写实为本,以功概写,所以王迦南是写意山水,蔡小丽是工笔重彩画,在表现手法上也不一样。取材视角也不同,王先生山水并没有按照平原、深原、高原来表现山水画,只是取一角,一个部分放大,这一放大了完全改变人们对山水欣赏的习惯,就成了一个很抽象的、比较抽象的东西。在这里,给人家很视觉的张力,但又是走向精神的深化。蔡小丽是平面的构成,在精致的描绘当中,阴阳相对的姿态,动与静之间体现质朴、醇厚、委婉,抒写了一个个生命的赞歌,他们两个一个是从精神,一个是从生命来抒写。 在生命的取向上也有特点,王先生以气动深心魄,蔡小丽以情动人心弦。这个画很传统,在他的画当中我常常感觉到一种梵高式的宽泛,这种气势很豪迈、很阳刚,他的作品里充满热烈的情感,这种情感也不是突发式的、宣泄式的,也就是即时的狂热,也不是这种,他的画是从内心涌动出来的,好像爆发的岩浆从深处涌动出来,是无法克制的,他的画给人一种震撼力,给人一种感情很重的感觉。”

王端廷说“王迦南和蔡小丽的绘画,他们两个人的艺术有一种夫妻相,他们在艺术观念、语言上都进行一种很好的融合。他们两个人最大的差别在于:王迦南的画,山水的一种远景和全局,蔡小丽的画花鸟画是自然的一种近景和特写,差别更多体现在这里。实际上在蔡小丽的花鸟画里也体现西方求实、写实的精神,比如说写《雪竹图》这样一种描绘,雪在竹叶上,传统山水画是没有的,传统的山水和花鸟都没有具体的时间、具体的地点,是超时空的物象,她现在画的花鸟是某一个时间、地点的景物,在中西融合里面体现相当大的跨度,在空间和时间上,能做到这一点相当不容易。”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