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收藏热不断升温 藏家应留心“五大假货”
近年国外兴起的复古风潮,使得国内喜欢收藏古董的人群不断扩大,加之文化领域主要是电视和杂志以“传承民族文化”为主题制作了大量的电视剧和相关栏目,更是为收藏品市场推波助澜,从而带动了古董收藏热的不断升温。无论是北京的潘家园还是天津的洋货市场,每到周末都是人声鼎沸、水泄不通。但据有关专家表示,现在市面上流通的古董有90%是仿制品。因此,对于靠眼力吃饭的古董收藏者来说,在寻宝、鉴宝的活动中,要多留个心眼儿,睁大眼睛。
仿古玉:最受追捧也最伤人
无论是国内的哪个古董市场,最常见的古董就是古玉。可是在这些古玉中仿制品相当多,大部分来自河南南阳和辽宁的岫岩,那里是玉的故乡,也是造假的聚集点。当地人用机械操作代替人工雕琢,然后再仿制一些造型和图案,这样生产出的玉器价值也较低。在当地一对玉镯只要3元钱,可到了外地就可能标上几千元,很多对玉不甚了解的人经常受骗。同样,翡翠造假也很多,主要是用激光上色,但这种颜色几年后就会褪掉。
瓷器:让收藏者“花眼”
一位专家曾不无感叹地表示:我从事瓷器鉴定30多年,见过的文物不下5万件,可是哥窑的瓷器却只见过1件。可是,在如今的古董市场上,仿制的哥窑、汝窑、定窑瓷器却随处可见,样式更是从梅瓶到帽筒,几乎无所不包。在很多古董市场上,总有一些外地来的老乡叫卖出土文物,他们的骗人伎俩其实非常简单:选一批造型比较古朴的瓷器,然后,将瓷器浸在盐酸中,待瓷器表面发黄、产生裂缝后再将这批瓷器埋进土里。两、三个月后,瓷器开始变得灰暗、陈旧,看起来就好像是经过了千百年一样。
宣德炉:几乎十炉十假
除古玉和瓷器外,最火的假文物就要数宣德炉了。这种自产生之日即有人开始仿造的铜器,真是让收藏者费尽了心思去琢磨,而结果却往往是再次走眼。宣德炉的造假高潮出现在万历年间,南京的甘文堂与苏州周文甫所造的仿制品与真的宣德炉只差一等,但当时却被人搜购一空,以后不同时期也各有不同的仿制品。而现在地摊上所谓的落款是宣德炉的,几乎十炉十假。好在由于工艺复杂,一般造假者对文物的认识和把握不准,假铜器很容易看出破绽。即便如此,仍会有大量造假者为暴利铤而走险。除宣德炉外,仿造日伪时期的枪刺、古代的鼎和爵等都不少见。
书画:当题跋遇到电脑
电脑和数码相机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但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到了造假者手中却成了造假工具。日本某公司曾使用一种超高倍照相机对我国大量珍品书画进行仿制,仿制的结果是国内某文博院的院长在仔细观摩仿制品后,激动地说:这就是我们博物院里的东西。文物贩子们近年来开始把这种技术用于造假,即用电脑复制原作的题跋,然后再将其复制于伪作上。于是一个新问题产生了:假画真题跋。当今文物市场上的假书画多集中于唐伯虎、郑板桥、刘墉(刘罗锅)等几位名家身上,要识破需要收购者具有一定的书画知识。
明清家具:多为仿制
明代的花梨木太师椅,目前的市价已达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一些造假者眼红于这个市场中的暴利,纷纷采取各种手段造假。有人曾花一万多元买了一架明代画案和两把清代太师椅,据说是黄花梨木的。谁知回家用抹布擦拭太师椅时,发现竟然褪色,那个画案更是到家就裂了缝。找来专家一看,才知道根本不是什么明清家具,全是仿冒品,连1000元也不值。现在明清家具市场有相当一部分是仿冒品,这些假明清家具多来自广东、浙江、河北和天津周边等地。
民间收藏古玩已逐渐成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收藏者除具备历史、文化、制造工艺的相关知识外,还要对全国市场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希望收藏者能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不要陷入为卖而买的收藏怪圈。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