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古旧书刊资料拍卖回眸
许多许多年前,收藏还属于“地下活动”,绝不似今日之大张齐鼓,有那么多的媒体版面宣扬收藏活动,而偏偏就在那时看到了“补白大王”郑逸梅的一篇长文《尺牍的集藏》,顿生浓厚之兴趣。盛世兴收藏,如今尺牍集藏不但大行其道,而且其所展现出的经济价值和市场前景,绝非“补白大王”当年所能想象到的。回眸10年古旧书刊拍卖,名人书札长盛不衰,始终保持着极高的成交量与成交率。长沙僧人怀素的《食鱼帖》,一拍惊天下;《钱镜塘藏明代名人尺牍》990万元易主,正所谓行家评论:得此尺牍者,可独步天下也。
书札,旧称尺牍、尺翰、尺书、尺素、尺鸿。东汉蔡伦造纸术发明之前,主要的书写材料是竹木简牍,秦汉时代一支简牍的长度约合当时的一尺,而汉代曾规定以长度一尺一寸的简牍写诏令,称为“尺牍”,后来简称“尺牍”,用来泛指文书,再后来逐渐成为书信的通称,古人还曾将书信分门别类为“书”、“启”、“笺”、“帖”、“简”,到今天我们通通俗称之为“书信”了,像人们熟知的《傅雷家书》、《巴金书简》还留有旧称的痕迹。
名人书札,近年来重新成为市场热点,同时又成为拍卖会的新贵,翻开各大拍卖行的古籍善本拍卖图录,名列其首的大都是五彩纷呈的名家翰墨,如嘉德1994年的第一场拍卖,即推出王国维、罗振玉、吴昌硕、孙中山、翁同等名人书札,龙头效应,立马显现。王国维、罗振玉等人书札10通——19800元成交;吴昌硕致陈散原书札(4页)9000元估价,79200元成交;孙中山致范石生书札(1页,不足百字)77000元拍出;另一通孙中山书札分别以101200元及187000元落槌;张大千致李涵初书札(4页附实寄封)——77000元。
书札,宽不盈尺,轻若鸿毛,有别于大幅书法的小品,呼朋唤友,家长里短,皆可娓娓道来,性灵直抒,心声毕露,别具一种无遮无拦的文采。最富盛名的书札乃晋陆机之《平复帖》,传奇身世,稀世之宝,价值连城,内容却不过草书9行84个字,问候问候朋友的病情。去年中国书店春拍,有李苦禅信札二通,其中一通乃是担心自己搬家之后,友人来访恐有“碰锺之叹”——“放而函达”,家中琐事因沾濡大师手泽、所以堂而皇之地步入拍场,书札集藏,惟名惟上,不是大名头者,鲜有出人头地的。更加著名者之重要书札甚至打上星号“定向拍卖”,普通爱好者是无缘染指的。尺牍集藏在当今市场竞逐中,是经济实力的强强碰撞,也惟有如此,才能更突出尺牍艺术鉴赏价值之外的经济价值,使得更尖端更珍罕的藏品浮出水面,有时候,一件顶尖拍品在拍场在市场上呼风唤雨的感召力,怎么高估也不过份。
在价格这个硬指标上,书札拍卖最能体现其“上天入地”的高弹性,更多的时候是往高处弹。价格的不确定性是书札有别于其他收藏品的特征之一。盘龙拍卖公司1999年曾上拍一件康有为书札(水墨纸本,镜心,40×18厘米),仅以8800元成交,而嘉德1997年一册《康有为书札》以19800元拍出;1995年一件康有为致关忠叔书札,却以50600元落槌,而中国书店2000年上拍一件收有康有为、周作人、容庚等11人书札的拍品,共计46页,只拍到36820元。同一人的书札会因其拍品尺幅的大小,内容的重要与否、爱书人的名份高低,而呈现出价格上的巨大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札的市价是最难把握的,这同时成为投资尺牍收藏的“机会成本”,有机可乘,有利可图。
古今中外各类文体中,最随意挥洒,率直自然且应用广泛者莫过于书信了,即使进入网络时代,书信的实用性已呈衰退之势,但它的收藏性凸现出来,电子邮件,千里万里之遥,一点即通,在快捷方便的同时,却扼杀了鱼雁往来亲笔手书“见字如面”的亲切感,也难以再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亲情链接。除了离我们比较遥远比较陌生的古代尺牍之外,现代名家尺札成了市场一道新风景。中国书店于2001年春拍上推出了一组当代作家的书札:何其芳、吴晓铃、彦涵等12封——660元成交;陈友琴书札15封——880元;姜德明信札13封——660元。丁聪信札12封——1100元;曾敏之信札25封——110元;杨宪益信札8封——385元;高莽信札20封——550元;邵燕祥信札25封——550元,萧乾信札23封——3300元;曹辛之信札8封——330元;范用、吴祖光、袁鹰、沙汀、舒展等13人14封信札——330元;朱光潜信札3封——1980元;舒芜信札64封——7920元;尹瘦石、黄永玉、黄苗子、郁风等信札8封——4400元;沈从文、艾青、张北和信札5封——3300元。这样近距离的书札拍卖为尺牍集藏市场格局,划出了下限,现代书札亦大有作为。不同档次不同时代的书札,丰富了书札收藏,拓宽了收藏视野,扩展了收藏群体,无疑比仅仅“厚古薄今”的尺牍集藏观念,从市场发展的层面上论,要有益得多,况且民间蕴藏厚实的书札数量还要数近现当代为大宗,所谓“炒近不炒远”的手法,同样适用于书札收藏市场拍场。
10年古旧书刊拍卖,书札始终坚守阵地,稳定的上拍率,稳定的集藏队伍,稳定的市价,书札的收藏前景,还可以高看一线。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