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市场为什么需要古代书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元_崇真万寿宫瑞鹤诗唱和卷

  文/杨轩翊 葛士恒

  书画——秋拍最hold住板块

  自2009年秋季拍卖以来,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进入新一波行情。整体市场行情呈现出三级跳的上升态势,2010年更实现拍卖市场总成交金额达到589亿元的良好业绩。这一趋势进一步延续到2011年,仅春拍成交额就超过400亿元,艺术市场的信心度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然而,随着秋拍的逐渐开展,市场行情表现却颇显平淡,几大重要拍卖公司秋季大拍的成交总金额相比春季大拍的表现普遍晦暗。第一个开槌的香港苏富比(微博),约合26.32亿元人民币的成交额,相比春季大拍30.50亿元人民币有着明显的落差。而随后的几大拍卖公司成交额也难敌春拍的好业绩。

  而这一市场行情中,中国书画仍然是拍卖市场中最hold类别。就成交额来看,中国书画拍卖继续集中在大陆拍场,所占市场份额也偏高。以中国嘉德(微博)国际拍卖公司为例,在38.60亿元的成交额中,中国书画占到了67.05%。这一比例在北京匡时(微博)国际拍卖公司更高,18.16亿元的总成交额中中国书画占到14.83亿元,约占81.66%,其中含金量一贯颇高的古代书画更以7.76亿元的成交额占到52.33%的份额。中国书画在今秋拍卖中的贡献度可见一斑。

2011几大拍卖公司成交额对比
拍卖公司 春拍成交额(人民币亿元) 秋拍成交额(亿元)
北京保利 61.28 49.2
中国嘉德 50.91 38.60
香港佳士得 30.50 23.42
香港苏富比 29.38 26.32
北京翰海 24.58 21.26
北京匡时 20.00 18.14

 

2011秋季拍卖中国书画成交状况
拍卖公司 总成交额(亿元) 中国书画成交额(亿元) 古代书画成交额(亿元)
中国嘉德 38.60 25.88 7.08
北京保利 49.43 24.30 5.5
北京匡时 18.16 14.83 7.76
香港苏富比 26.32 6.06 0.0056
香港佳士得 23.42 6.52 1.50

  

 

 

 

 

古代书画成为硬通货

  一段时间以来紧缩的货币政策和国内外的经济环境,以及温州信贷危机的爆发等等不利因素,对艺术品市场的入场资金有一定影响。但拍品成交“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作品上拍的品质成为最终决定成交价高低甚至成交与否的重要因素。

  古代书画以其自身的质与量的优势,越来越呈现出艺术市场硬通货的属性。不仅专场成交状况可圈可点,艺术家成交纪录也屡屡得以刷新。以北京匡时2011年秋拍古代书画夜场为例,3个专场均以100%的成交率获得“白手套”的荣誉,总成交额达4.65亿元。其中张瑞图《行书七言诗》、黄道周《草书五言诗》、唐寅《行书自书诗》等艺术家作品均刷新了个人作品拍卖的世界纪录,元《崇真万寿宫瑞鹤诗唱和卷》更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12亿元,创造了元代书法拍卖的世界纪录。

  在秋季拍卖亿元榜单中的8件书画作品中,古代书画也占到了三个席位。除元《崇真万寿宫瑞鹤诗唱和卷》之外,中国嘉德“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专场中石渠宝笈著录作品王翚《唐人诗意图》也以1.265亿元易主,创出王翚作品的新纪录。王时敏1647年作《仿各家山水册》(册页,十开)也在11月中贸圣佳秋拍中以1.2075亿元成交。这样的成绩再次验证了古代书画作为艺术品市场蓝筹股的价值与意义。

  价值赢得市场

  历来量少价高的古代书画在这场秋拍大戏中更显坚挺。古代书画的独有价值属性让这一板块获得更多市场关注。

  首先就是资源稀缺,行情受市场影响较小。近年来,古代书画一直以相对稳定的态势逐步上升。尽管在市场流通总量上古代书画难与近现代书画相匹敌,但其本身的稀缺性带来了不小的附加值,这也直接导致拍卖公司精耕细作,看重拍品价值的挖掘和服务质量的强化。北京匡时古代书画三个夜场拍品数量虽然仅有52件,但4.65亿元的总成交额,再次印证了古代书画精品量少价高的特性。

  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也是古代书画引人注目的重要原因。今秋亿元成交的古代书画,都具有难得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12月拍出的元《崇真万寿宫瑞鹤诗唱和卷》,就是一件重要的历史文献、文学史文献,六位撰写长卷的元代文人中,只有两人的作品在香港和日本的博物馆各有一件,其余四人的作品均是首次出现。与此同时,《瑞鹤诗》手卷也是中国书法史上里程碑式的经典巨制,充分反映了元代书坛上的复古倾向及其成就,是后人研究隶书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

  而流传有序可以说是古代书画精品的一张“身份证”。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中,认同度高、天价成交的拍品往往有清晰的递藏序列。2010年,4.368亿元成交的黄庭坚《砥柱铭》卷,就先后经王厚之、贾似道、项元汴等收藏,长期流传于中国民间,后为日本有邻馆收藏。元《崇真万寿宫瑞鹤诗唱和卷》,也在明代就有著录,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也在碑文中提过,后为清代最后一任上海道台蔡乃煌收藏。来源可靠的书画精品,获得高价成交,也在情理之中。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