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股票”面临生死大考

传言中的整顿终于将至,刚刚萌芽的各地文化产权交易所“艺术品股票”、“权益份额”如今面临生死大考。

上周,国务院公布《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除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所或国务院批准的从事金融产品交易的交易场所外,任何交易所不得将权益拆分为等份额进行“类证券化交易”。这给今年以来在各地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文交所当头浇上了一盆冷水。据成都商报记者了解,目前各地文交所发行的“艺术品股票”、“权益份额”,多是采取与股票交易类似的模式。

风暴骤起 部分文交所停牌甚至转向

国务院11月18日下发的《决定》要求,由证监会牵头,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清理整顿包括从事产权交易、文化艺术品交易、大宗商品中的远期交易等内容的交易所。

文件明确要求,除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所或国务院批准的从事金融产品交易的交易场所外,任何交易场所均不得将任何权益拆分为均等份额公开发行,不得采取集中竞价、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进行交易;不得将权益按照标准化交易单位持续挂牌交易,任何投资者买入后卖出或卖出后买入同一交易品种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5个交易日;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权益持有人累计不得超过200人。

《决定》一出,各地文交所普遍感到了逼人的寒气。上周五,位于北京的汉唐艺术品交易所首先做出反应,宣布本周一停牌一天;本周一,汉唐艺术品交易所再度发布公告,称“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精神”,将在相关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对交易所的交易规则、交易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并于昨日起对所有交易品种进行停牌。

而湖南文交所早在几个月前就嗅到了整顿的气息。成都商报记者昨日在湖南文交所网站上看到,经过几个月的整改,湖南文交所今年6月已经发售的两个艺术品资产包,在11月20日前已被全部清理完毕。湖南文交所执行董事长陈克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该所将放弃类证券化交易模式,新的发展方向将是文化产权、知识产权、文化资产的股权以及艺术品基金的管理等。

喜忧参半 成都文交所电子交易推迟

在艺术品权益份额上步伐一直稳健的成都文交所,相对来说并不是太担心,甚至认为《决定》的出台是规范市场的好事。

“我们还没有接到正式通知,我也是从其他渠道了解的。”成都文交所董事长王春昨日对成都商报记者表示,《决定》的出台从中长期来看是好事,“毕竟有人来管这件事情了。以前没有人管,什么人都可以做,这就很不规范。”王春认为,国务院清理整顿类证券化交易模式,可以保证文化产权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他同时表示,成都文交所在总体制度的设计上,是基本符合国务院的要求的。

王春举例说,《决定》中的关键几条,如“不得将权益持续挂牌交易”、“任何投资者买入后卖出或卖出后买入同一交易品种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5个交易日”、“不得采取集中竞价、权益持有人累计不得超过200人”等,各地文交所的权益份额交易规则多有违背,但成都文交所的交易规则恰恰符合其规定。

虽然今年4月就推出了艺术品资产包,但成都文交所的电子交易却一直没有实质进展。目前,投资人买卖成都文交所的权益份额,只能登录其官方网站,再自行寻找有转让意向的投资者进行电话协商。成都文交所还规定,仅在每周四下午和周五的工作时间,对转让进行统计及核算,这么一来,就保证了投资者买入卖出的时间间隔长达一周以上。

不过王春仍然有一些担忧,“《决定》里有一个大前提,不得将任何权益拆分为均等份额。”王春认为,如果不允许对艺术品权益进行标准化拆分,对于市场参与度将会有很大打击。

王春表示,清理整顿有一个过程,目前他只看到了《决定》,但规范了以后该怎么做还不清楚,肯定要根据国务院要求执行。王春同时指出,成都文交所正在酝酿的电子交易,可能会延期推出。

或留余地 专家解读“是整顿不是取缔”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成立的文交所已达30家以上。然而,各地文交所交易规则不一,管理混乱。而这些文交所“由谁来监管”,也一直是困扰市场和投资者的问题。

据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实际上,今年7月左右就曾有消息传出,国务院曾向文化部等相关部门发布征求意见稿,将对各地文交所进行清理整顿,然而当时由于处理意见并不统一。而国务院此次公布的《决定》,终于出台了整顿措施,这是否意味着艺术品权益份额的“大限”到至?

“这次发布的《决定》是整顿,不是取缔。”昨日,国家文化软实力重点课题组首席专家雷原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久前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产业大繁荣,作为文化和资本结合的文交所,总体思路应该是支持的,他认为这是整顿的“大前提”。此次整顿旨在规范各地文交所后再向市场推出,从而防范金融风险。

雷原认为,目前的《决定》中,有“权益持有人累计不得超过200人”的规定,实际上还是留有一定余地,“这意味着,权益份额相当于试验田,希望规范之后再面向市场。”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