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至2008年金融危机下的艺术品市场

一、金融危机爆发与艺术品市场行情的同步下跌

自2007年美国房次贷危机爆发以来,至2008年逐渐滚雪球式演变为美国华尔街的金融风暴,最终以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为时间界分,扩大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对应于整体经济形势,根据法国Artprice所提供的《2008年度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中全年价格指数图表,我们不难发现2000年以来全球艺术品市场价格指数在2009年5月末攀升至阶段性高点,也恰恰是在5月初、5月中,纽约佳士得、苏富比两家拍卖公司于“战后艺术及当代艺术”和“印象派及现代艺术”领域迭创新高的骄人战绩,还令不少业内专家对于“艺术品市场抗拒金融风暴的能力”信心满满。然而令人沮丧的是这种情况并没有维持过久,6月开始全球艺术品市场即出现了掉头下行。即便6月份在伦敦举办的“战后及当代艺术”和“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仍创出了不少纪录,即便6月份全球商品价格尤其是原油期价仍冲高至每桶143美元,但是似乎这一切都无法扭转艺术品市场的行情大势。现在看来,2008年7月、8月所出现的昙花一现的“行情反转”,其中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新兴市场,还有就是欧洲区域性市场的购买力,其原因是一者这些地区并不处于金融风暴的旋涡中心,一者由于传导上的时间差让这些地区的购买力依旧屈从于市场惯性。因此当雷曼兄弟公司宣布倒闭的消息传遍全球各个角落的时候,被有意无意间遮蔽的事实才仿佛一下子跳到了世人眼前,在震惊之余人们早已手足无措。如果说2009年9月英国当代艺术家达明&S226;赫斯特向伦敦苏富比拍卖公司提供200件作品以举办个人专场拍卖是一个“自杀式预言”的话,那么接下来的行情变化则以“他杀性”的急剧下跌而令人毛骨悚然:在9月末至11月末的短短两个月内,Artprice全球艺术品价格指数出现狂泻,而当11月末全球原油期货跌至每桶50美元的时候,全球艺术品价格也已跌去了50%。

2008年艺术品市场行情下跌与金融危机爆发之间的同步性,的确大出人们的意料之外。因为根据历史的经验,一部分专家认为艺术品市场的价格变化通常会落后股市约1个季度或4个季度的时间,这就是奥利维&S226;钱尼(Olive Chanel)所说的“后置效应”, 而这一结论也得到了美国“梅墨艺术品指数”的充分验证,只是在麦克&S226;莫斯(Michael Moses)和梅建平的相关研究中艺术品市场行情变化的“后置期”最多则延后股市至6个季度。 而另一部分专家根据欧美艺术品市场在一次大战、二次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50年代以来多次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得出了艺术品市场与金融市场之间的所谓“不相关性”的结论,进而成为了包括全球私人银行将艺术品设计为理财性资产配置的主要依据。 虽然此前的蕨木艺术品投资公司有关“1978-2003年艺术品与其他类别资产的绩效相关性”的研究数据,有效证明了这一时期艺术品市场与金融市场间仍存在着“不相关性”的事实,但是到了2007年英国金融时报的相关数据则已经令人大吃一惊,“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艺术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关系度指数不超过0.1,而截至到2007年7月的过去五年内,这个指数已经上升到0.48。” 英国金融时报的评论人据此认为“有充分的理由让我们对当下艺术市场保持谨慎”,因为大量的投资者已经进入到了艺术品市场,而一旦我们放松警惕,那么“如同1990年日本买家所做的那样,其所引起了80年代末艺术市场的过度繁荣,也将随着经济危机的出现而泡沫破灭,以至于最终出现一溃千里的局面。” 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对西方市场研究者的“先见之明”心存敬意,因为他们不仅观察到了艺术品市场迥异昔日的本质性改变,即艺术品市场与其它资产市场越来越趋同的事实,正是因为这种趋同性令艺术品市场基于原本特性所呈现的种种“独立性”,却在2008年金融危机面前变得荡然无存。

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言,造成变化的真正原因就是大量的投资者进入了艺术品市场,由此导致了21世纪以来全球艺术品市场自身属性的剧烈转型。事实是在20世纪,艺术市场无疑依旧是由收藏力量所支配的市场,这既决定了艺术市场是由不同趣味与收藏圈所集合而成的,也决定了艺术市场的“高门槛”与“小众性”,而正是这些特征使得艺术市场具有了相对其它市场的稳定性与非规模化。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从2003年以来,在市场新行情启动和艺术投资观念流觞的共同作用下,艺术市场从原先的收藏性市场向投资性市场迅速转型。而越来越急迫而剧烈的转型带来了迥异往日的市场景观:艺术市场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化增长,而市场的规模化以及高涨的行情,又激发起更多的投资愿望,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资金,使得艺术品市场越来越接近于其它投资市场,并形成了与其它投资市场越来越明显的“正相关性”。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还可以发现,进入艺术品市场的新资金主要来自金融、房地产、能源及大宗商品等近年来增长最快的财富领域,由于这些新资金具有很强的投资性而被统称为艺术市场中的“新钱”(New Money),以区别于原本在收藏市场上呼风唤雨的“老钱”(Old Money)。但是随着2007年美国房次贷危机的爆发,金融、房地产、能源及大宗商品不仅无一幸免,而且更成为了金融危机中哀鸿遍野的“重灾区”。由此,我们并不认为目前的金融危机仅仅是艺术品市场的外部影响力或者变化发生的背景,两者相关性的增加,既具体反映为彼此间的同步性变化,同时我们更认为艺术品市场的行情下跌就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要组成。

二、全球艺术品交易中心更多受制于金融危机的持续恶化

根据近年来的研究结论,一个显见的事实是全球化并没有削弱全球艺术品交易中心的市场地位却反而强化了其能力与作用。事实是全球艺术品交易仍以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为中心,从Artprice《2008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纽约和伦敦的存在,使美国、英国在全球艺术品市场中的份额分别占据35.6%和36.7%,合计占到全球份额的72.3%,这与2006年美国占比45.9%、英国占比26.9%、合计占比72.8%的情形并无任何改变。 同样,我们再同以纽约为总部的全球拍卖业巨头苏富比、佳士得两家公司为例,2008年度苏富比的拍卖交易量只占全球拍卖市场的交易总量的6.34%,佳士得的占比为9.50%,但是苏富比拍卖的成交金额却占到了全球拍卖市场总金额的34.44%,佳士得的占比为39.15%,也就是说这两家公司是以15.84%的交易量依托纽约、伦敦两地而创造了占全球73.59%的拍卖业绩。 通过上述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两个方面的结论:其一,艺术品交易中心对于全球艺术品市场的贡献最大、权重最大;其二,艺术品交易中心不是以规模取胜,而是通过汇聚全球顶级的艺术品资源,以高价位的成交成为左右市场的决定力量。

与90年代全球艺术品市场的衰退所不同的是,上一次的起爆点在于日本经济泡沫的崩溃,中心市场虽然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但是由于经济危机不是发生在纽约和伦敦,因此充其量仍是波及性的影响。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则直接产生于美国华尔街,而正如2006年《纽约时报》所公布的数据,昔日金融投资领域的佼佼者们不仅是本轮行情中的买家主体,更是艺术投资理念的始作俑者与幕后推手,故而当华尔街刮起了金融风暴之后,其对于艺术品交易中心的影响无疑是直接性的和毁灭性的。而受到直接冲击的中心市场,不仅迅即反映为即时行情的剧烈波动,同时也将这种冲击迅即传导到全球艺术品市场。

三、新兴艺术市场无法在全球金融危机下独善其身

在2007年艺术市场专家们即指出,自2000年以来全球艺术品市场行情的推动力,既来自欧美新贵和投资性资金的大肆介入,又来自于新兴市场区的艺术市场迅猛发展,因此他们认为“推动行情的不是市场周期性变化的因素,而是市场结构性变化的因素”。

近年来新兴艺术市场对于全球艺术品市场格局的改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既反映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兴艺术市场的旺盛活力,更反映出在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新兴艺术市场所获得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全球化无疑是一把“双刃剑”,而当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时候,爆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也迅即地成为了全球性的“经济瘟疫”。在此背景下,与交易中心市场关系日渐紧密的新兴艺术市场,显然也无法独善其身。

根据以往的经验,区域性的艺术品市场总是要比交易中心市场的行情变化在时间上要“后置”一些,然而这次的情况则大大不同于以前。2008年下半年当中心市场行情出现急跌之后,新兴市场的反映不仅是即时性的而且同样是剧烈的。2009年上半年的俄罗斯艺术品市场中,富豪们由于资产严重缩水而减少了对艺术品的资金投入,这给这个区域的艺术品市场造成了很大的波动;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也对印度经济产生很大影响,其中个人资产前40位的印度富豪平均缩水率达到了60%,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于2009印度经济增长率4.5%的预期也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该地区的艺术品市场,另据英国Art Tactic上半年的分析报告,自2008年10月以来印度艺术品市场的信心指数下降了63%,“有1/3的受访者认为印度现代艺术的市场行情将会在两年以内出现反弹,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印度当代艺术的市场需求则需要3-10年时间才能得以恢复”; 日韩两国的艺术品市场,由于两国具有的外向型经济特性,因此在2008年以来受到了更大的外部冲击,韩国艺术品市场的规模从2007年的4000亿韩元降至2008年的3000亿韩元,而日本由于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惨痛,2000年以来日本艺术品市场一直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专家们普遍认为在目前的景融危机下日本艺术品市场的重新振兴仍是“漫漫长路”; 此前被一致看好的中东艺术品市场也在2009年难逃大势而归于平淡,2009年3月21日迪拜当代艺术博览会不仅规模萎缩到61家画廊,而且交易令人失望,而3月18日举办的苏富比多哈拍卖会同样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夜场拍卖的成交率仅为55%,成交金额跌至450万美元,“对于全球艺术品市场来说,中东市场的价值需要重新定位,锦上添花无疑比雪中送炭更符合其实际情况。”

四、新兴市场代表中国艺术品市场初现底部

2000年以来,作为新兴市场杰出代表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行情,不仅在市场规模上突飞猛进,而且在市场价格上迭创新高。以艺术品拍卖市场为例,2000年全年总成交额为12.5亿元,2001年为13.7亿元,2002年为20.3亿元,也就是说2000-2002年处于稳步增长的阶段。但进入2003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阶段:2003年全年总成交金额达到了26.6亿元,2004年为77.5亿元,2005年为156.2亿元,2006年为165.9亿元,至2007年增长至223.0亿元。

然而进入2008年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不仅出现了与之前迥异的停滞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以2008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为例,全年总成交金额为191.9亿元,与2007年相比下降了13.9%。如果我们将2008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全年数据拆分为上、下两个半年来看的话,那么2008年上半年中国书画的拍卖成交金额为38.26亿元,油画及当代艺术的成交金额为30.21亿元,瓷器杂项的成交金额为47.27亿元,总计为115.75亿元;2008年下半年的相关数据为25.68亿元、10.97亿元、30.98亿元,总计为67.63亿元,下半年较上半年成交金额缩水了48.12亿元,缩水率为41%,由此可以看到金融危机对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影响的程度之大。

从2008年下半年拍卖市场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到,中国艺术品市场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如此剧烈,这客观地反映了中国艺术品市场与中国经济一样,在不断全球化的进程之中也无法抗拒来自外部的影响,其承受力与抗跌性依旧十分脆弱。从2008年上半年拍卖成交金额的115.75亿元与2007年下半年147.24亿元的比较来看,我们更可以得出2007年下半年是中国艺术品市场阶段性的高点,而进入2008年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已经开始出现衰退,随着金融危机在2008年下半年的日益加深,中国艺术品市场不仅受到波及,而且也随着全球性的行情而出现了同步下跌的市场反应。

的确,中国艺术品市场与其他新兴市场一样,无一例外地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艺术品市场虽然在2008年尤其是下半年出现了规模缩水、价格下跌的行情,但是目前的情况只是对应于阶段性峰值的缩水与下跌,而这个峰值恰恰是建立于前期跨越式大发展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艺术品市场不应该过多地沉迷于“昨天的高潮”而“难以掩饰自己的失望”,在未来我们更应该习惯“以平常心面对渐渐非高潮化的社会”, 以及非高潮化的艺术市场。实际上从2009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总成交金额为63.75亿元,其中书画拍卖的成交金额为34.26亿元、油画及当代艺术为7.12亿元,瓷器杂项为22.36亿元,与2008年下半年的67.63亿元相比,即便仍有近4亿元的跌幅,即便仍未实现“复苏”或者“走出底部”,但是在经过了2008年下半年41%剧烈缩水之后底部已经明确,而2009全年实现止跌回稳的目标应可期待。

(本文节选自赵力先生发表于中央美术学院赵力专栏的《金融危机下的艺术品市场》一文)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