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隐患
上个世纪末,美国艺术品市场经历了从1987年的繁荣到1990年的萧条,许多艺术家的作品价格都下跌了30%~60%。而下跌幅度最大的几乎都是那些在20世纪80年代“一夜成名”的艺术家的作品。波普艺术领袖沃霍尔(Warhol)说得没错:“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因为艺术世界就像一扇旋转门,艺术家转进去获得承认之后,转出来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事实上,美国学者科可纳(Corcorna)的一项研究或许更具有说服力。他发现: “在今天创作和出售的绘画作品和雕刻作品中,只有0.5%在未来30年中能够保持市场价值。”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当代艺术品都是经不起历史检验的。那么,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前景又会怎样呢?
1994年,中国嘉德举办了油画拍卖专场,这个被誉为“中国当代艺术本土二级市场开端之一”的专场,总成交额只有196万元。而到了2006年上半年,中国当代艺术的总成交额已经接近10亿元了。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而言,迅猛发展势头的背后,却隐藏着隐患:
相互交叉的三重评判标准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们可以将中国当代艺术品的评判标准概括为三个方面:学术标准、艺术标准和市场标准。学术标准关注的重点是“新不新”?即一件艺术品是否具有创新之处,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如何。而艺术标准关注的重点是“美不美”?即一件艺术品是否令人赏心悦目,能不能“悦人”甚至“感人”。市场标准关注的重点则是“贵不贵”?即一件艺术品价格是否能够屡创新高,不断打破个人成交纪录。
收藏者、投资者、艺术家、评论家、经销商、拍卖行……不同的个人和机构,在评价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时候,都存在评判标准的交叉现象和各不相同的侧重之处。立足点、价值观、审美观和个人经历的不同,都很容易导致评判结果的大相径庭。一件作品“好”还是“不好”,本来也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问题是缺乏评判的“共识”。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来说,在缺乏共识的前提下,相互交叉的三重评判标准,显然是一个比较危险的潜在问题。
偏好转移的投资风险
如果说对于古代书画而言,最大的风险是“看朱成碧”的品质风险,那么,对于当代艺术品来说,最大的风险则是个人偏好的转移风险。黄河清在《艺术的阴谋》一书中,将备受争议的中国当代艺术品的特点概括为“西方艺术,中国制造”。而在我看来,用“西方技术,中国元素,时代风尚,中国制造”16个字来形容这些运用源自西方的技法、材料和设备,融入中国元素和时代风尚的绘画、雕塑、装置和影像等中国当代艺术,似乎更为恰当。
一方面,中国当代艺术流派“五花八门” 的特点很容易导致版块轮动效应,以及随之而来的偏好转移风险。正如苏富比亚洲区行政总裁程受康指出的那样:“一些艺术家迎合某些海外藏家的口味,大量制作那些政治色彩浓郁的作品。随着市场的成熟和老外们对中国的进一步认知,这种缺乏国际语言的作品将会淡出。”另一方面,中国当代艺术所具有的“时代风尚”特点,则在这些艺术品进入时尚前沿的同时,也注定了“15分钟”之后就很可能销声匿迹的命运。
市场导向的艺术生产模式
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日渐火暴,使许多艺术家开始密切关注市场。他们日益关心的是诸如张晓刚凭什么受欢迎,石心宁为什么暴冷门之类的话题。刚刚大学毕业的美院学生作品可以卖到上万元,艺术经纪商争先恐后同默默无闻的艺术家签约,知名艺术家的预约接见时间则已排到一年之后……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正在根据艺术品市场的反馈信息,“日以继夜,夜以继日”地生产那些风格和题材受到市场青睐的作品。一些艺术家正在变得固步自封,甚至雇用“枪手”作画。例如,纽约国际摄影中心资深策展人菲利普斯(Philips)就不无遗憾地透露:“我最近去北京一个名画家的工作室,他不在,但我看到一群似乎刚从乡下来的女生正在画油画,我感到一丝不安。”
“我的画卖100美元的时候,心里是实实在在的踏实,卖到100万美元的时候,反而感觉很虚幻。”画家张晓刚对诗人欧阳江河坦言:“从社会的角度讲,我是成功了。但我觉得很虚幻。可能我会越来越有名,以后我画什么都不重要了,主要是签名。”
毫无疑问,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启动,经历的是一个“由外到内”的市场过程。换句话说,当下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其实是由西方收藏者主导的。虽然中外收藏者对中国当代艺术存在着不小的偏好差异和观点分歧,但是,随着资本格局的变化和中西偏好的博弈,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潜在问题早晚会暴露无遗。举例来说,在2006年纽约苏富比秋拍的“亚洲当代艺术”专场上,石心宁的作品《毛主席和玛丽莲·梦露》估价3~5万美元,成交价则飙升至13.2万美元。在中国收藏者看来,也许会觉得这幅作品荒诞离奇;而在西方收藏者眼里,却可能认为这幅作品妙不可言。我们相信,随着收藏者的偏好不断转化为清晰的价格信号,类似创意的作品显然会不断涌现、青出于蓝。
当然,最为严重的问题是,前几年还对中国当代艺术熟视无睹,现在却纷纷进入市场的绝大多数中国投资者,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突然喜欢上了中国当代艺术。燃起他们浓厚兴趣的三大重要原因是:追求时尚、炫耀心理和害怕“踏空”。他们并不是由于自己打心眼里喜欢,而是出于炫耀性消费心理和不断升值的乐观预期。与此同时,一批真正热爱中国当代艺术的潜在收藏者却由于市场门槛的不断抬高而被拒之门外。这显然并非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的信号。这批刚刚大规模进入市场的中国投资者,很可能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上的一个个“地雷”。
虽然我们承认,西方国家的一些私人收藏者,以及非赢利性的博物馆和基金会,确实愿意收藏一批反映社会转型和历史变迁的中国当代艺术品。但是,为数更多的收藏者,却并非“为收藏而收藏”。西方收藏者的神秘感和好奇心渐渐消失,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币不断升值,中国艺术家的固步自封和市场导向趋势,中国投资者生怕踏空和为卖而买的动机,让我们不得不对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前景持谨慎态度。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