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行价格渐成定价利器 炒作艺术品变现难

10月1日,2011年香港苏富比(微博)秋拍历时六天,3400余件拍品成功拍出3000多件,总成交额为32亿多港元。其中,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经过29轮激烈叫价,以1.68亿港元成交,创下了明代瓷器的世界拍卖纪录。随着中国艺术品交易的升温,千万级别的艺术品已经很常见,动不动上亿的价格使得藏家加快“补仓”。广东省收藏家协会主席陈少湘近日接受收藏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拍卖行的价格不是唯一的定价标准,只能作为参考的依据之一。此外,艺术品的交易变现比较难,指望通过艺术品交易赚快钱几乎不可能。

清代梅瓶升值空间非常大

“一个瓷器拍出1亿多的价格,最近梅瓶的收藏又热起来了。”广州一古董商王先生告诉记者,香港苏富比作为世界性的大拍卖行,其拍品和价格一直被外界广为关注,并作为收藏和投资 的风向标,这个1.6866亿港元的价格令不少藏家开始将目光瞄上了梅瓶,“尤其是清代梅瓶,升值空间显然非常大。”王先生分析。

“这个价格还不是天价!它拍出再高的价格也是正常的。”陈少湘分析,首先,这个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时间,符合一件艺术品的几个特性: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可观赏性,以及流传有续。其次,明永宣(永乐、宣德年间)的青花瓷被誉为中国青花史上的里程碑,足见那时青花瓷的地位。

“永宣的青花瓷是空前的,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的青花瓷是绝后的,这个梅瓶在民间很少见到。”陈少湘认为,这个梅瓶的来历也颇有意义,一个对中国瓷器情有独钟的家族,英国鼎鼎有名的大藏家———玫茵堂,流传了几代人之后拿出来拍卖。“若将这个梅瓶放在其他拍卖行,有可能会流拍,也有可能拍出更高价或更低价,一件艺术品的价格与拍卖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但他同时强调,这个价格只能作为一个参考依据,而不是唯一的定价标准。但往往拍卖行拍出的高价艺术品都会令同类艺术品变得紧俏。

九成藏友缺乏专业眼光

“我们广东有50万收藏大军,超过90%的收藏人士没有鉴别能力。”陈少湘告诉记者,现在很多人都有收藏意识,但没有收藏的专业知识,即鉴别藏品的专业能力,而且绝大部分人都有投 机心理,期望通过收藏变现一夜暴富。

记者了解到,上月底,广州嘉德的一次“小拍”上,参与竞拍的人群将拍场挤得水泄不通,而这种热闹非凡的场景时常在拍卖场见到。记者在本月初参加某电视的录制的专家免费鉴宝活动上看到,很多藏友都对藏品的理论知识知之甚少,只能通过专家鉴定辨真假。现场专家表示,民众对收藏的热情空前高涨,但收藏同时也蕴藏了很多风险。

“我很反对将收藏投资扯在一起,收藏过程中得到的乐趣无法用价格来衡量,若长期只关注投资,收藏也就失去了它的乐趣。”陈少湘表示,艺术品投资是一个领域,收藏不能以“赌涨”的心态去玩,”哪个拍行又拍出了高价,哪个艺术品的又涨了多少,这样只能无休止地纠结投资价格,无暇享受收藏带来的乐趣。”

陈少湘强调,艺术品投资也不是股票、基金的买卖那么简单,艺术品的流通变现需要很多的流程和费用。他举例,法律规定,拍卖行举行拍卖之前首先要进行藏品的预展,藏家要支付藏品图册的印刷费用,一页就要1000元,还有前期的一些费用,以及佣金等等,而拍卖还有可能流拍或拍出去迟迟收不到货款等情形。

他告诫,艺术品投资往往会挤压大笔资金,若没有专业的眼光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千万不要轻易去炒艺术品。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