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挂历成香饽饽

各个时期出现的挂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例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反映“文化大革命”的场景;上世纪80年代,表现祖国改革开放的画面;上世纪90年代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

       岁末年初之际,大家都要更换家中的挂历。一般说来,旧挂历在完成历史使命后绝大多数都被抛弃。其实,内容包罗万象的挂历具有很好的收藏价值。

   挂历由皇历、日历、年画逐步演变而来,是历书与年画相结合的艺术品。挂历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宋朝时,我国出现了年画,明朝的年画下面印有年历、月历,形成挂历的雏形。到了清朝,年画上三分之二是画面,三分之一是日期、节令,挂历便如此确立下来流传至今。上世纪80年代,挂历风行国内,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挂历的形式也悄悄发生着变化。

   各个时期出现的挂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例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反映“文化大革命”的场景;上世纪80年代,表现祖国改革开放的画面;上世纪90年代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

   面对形形色色的挂历,收藏还需讲究一些技法,深圳资深藏家傅清林介绍,早期挂历、题材特殊的挂历以及纸张、品相精美的挂历较有收藏价值。

   “挂历收藏讲年份,也许挂历的印制量当时很大,但留存下来有限,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存世量会更加稀少,所以出版时间较早的挂历是最好的。”傅清林说,比如民国时期的挂历,开价一般都上千或几千元,而像1952年发行的标有“全家定爱国增产计划”图案和文字的《二十四节气表》、“文革”时期的《白毛女》挂历,目前市场开价也在数百元。

   选择热门题材是收藏挂历的另一个窍门。像领袖人物、文学名著及名家书画类挂历都是市场偏爱的品种,升值潜力大,在交易时也容易变现。

   印制精美、品相完整对于挂历收藏价值也有很大影响。藏家在选购挂历时,要仔细观察品相,有折痕、污损、破损或涂抹的挂历应该抛弃。
责任编辑:水秀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