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 贵族 君王 谁才是石鼓山墓葬的主人

  2013年12月29日,随着宝鸡石鼓山西周墓地四号墓葬( M 4)中最后一件青铜器被考古人员清理出土,围绕这座墓葬的诸多猜测显得更加扑朔迷离,特别是那个长久萦绕在考古现场每一个人脑海中的疑问:墓主人到底是谁?

  土豪   绝不可能

  从 2013年 8月开始,根据国家文物局安排,由省、市、区三级考古部门联合组建成立石鼓山考古队,对石鼓山西周墓葬展开科学发掘工作。截至目前,整个墓葬区共发现西周早期墓葬 12座,特别是在距离2012年 6月曾出土大量精美青铜器的石鼓山墓地三号墓葬( M 3)仅仅十几米的 M 4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最终,在 M 4中共出土青铜器 48件。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国家文物局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科研基地主任、石鼓山考古队队长王占奎称,此次石鼓山考古共对 12座墓葬进行了科学发掘, M 4是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出土的青铜器,无论是造型,还是数量、体量都有很高的考古研究价值。

  除了青铜器之外,墓葬出土物中还有一个鲜明特点:石鼓山墓地多个墓葬中,有很多陶器出土,而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高领袋足鬲。

  王占奎告诉记者,在宝鸡地区,高领袋足鬲出土了多批多件,以高领袋足鬲为主要陪葬品的墓葬群,除了周原遗址外,石鼓山还是首次发现。他认为,这样的陪葬品留存可以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墓主应该是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宝鸡地区的土着居民,因为高领袋足鬲是商周时期流行于关中西部地区的一种极富特征的陶鬲。

  众多精美的陪葬品,能证明墓主人是个家底殷实的人吗?“是个有钱人,但从目前青铜器的发掘情况来看,墓主人不仅仅是个有钱人。”宝鸡市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石鼓山考古队副队长刘军社介绍,“等级制度,是考古研究中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在 M 4中,不但有不少陶器,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很多精美青铜器,像簠、四耳簋、牺尊等,特别是在方鼎和甗的内壁发现铭文,这都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在商周时期,一般有钱人是不可能享受如此高规格待遇的。”

  贵族   或有可能

  M 3与 M 4,有太多的关联性:两座墓葬相距仅十几米;在墓葬的同一位置,都有一个专门放置陶器的壁龛;出土的器物相似度较高;都有一件或者多件对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墓葬制度研究有重大作用的青铜器。

  这两座墓,关系非同一般。

  刘军社曾半开玩笑地说,这两座墓葬的主人,或许是夫妻关系或者是母子关系。虽然是玩笑的猜测,但至少说明了一点问题,想要搞清楚 M 4的主人是谁,必须回过头来看看M 3,甚至是石鼓山墓地一号墓葬( M 1)、二号墓葬( M 2)的特点,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很强。

  在 2013年 10月召开的石鼓山墓葬发掘研讨会上,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懋镕教授提出一个观点,他认为 M 3的主人应该是当地一位土着贵族。

  张懋镕说,在 M 3出土的青铜器中,大部分酒器是商式器,是通过受赐、掠夺、赠送、婚配等方式得来的,这种现象在商末周初的大部分墓葬中都存在。在分析墓葬的主流文化时,不应将它们考虑在内,以免干扰视线。

  张懋镕把视线放在了余下的几件器物上,主要是食器, 6件鼎、 6件簋与 1件甗,占总数的 42%,与酒器数量基本持平,和商代晚期墓葬中酒器多于食器的现象有所不同。因此,分析文化因素应该从鼎、簋入手。在 6件鼎与 6件簋中,大多数是本地产品。所以,张懋镕认为 M 3的主人是一位土着贵族。

  结合与 M 3不远的 M 1、 M 2,张懋镕发现, M 1、 M 2两座墓葬青铜礼器的风格与组合关系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M 1的斜方格乳钉纹盆式簋的乳钉尖而长, M 2的斜方格乳钉纹盆式簋的夔龙纹很浅,这种纹饰流行于宝鸡地区,在殷墟遗址未曾发现,说明这些器物是宝鸡本地产品。而且,两座墓的青铜礼器均以鼎、簋为组合,或 1鼎 1簋,或 1鼎 2簋,这种重食器的组合形式在商末周初流行于宝鸡地区。

  回头来看 M 4,无论是青铜器陪葬品达到 48件之多,还是刻有铭文的方鼎和甗,又或者是造型精美的方格乳钉纹簋、甑、罍以及四耳兽面乳钉簋、牺尊、球形簋等,都是制作工艺精良的青铜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陈列部主任、考古学博士任雪莉猜想,这些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在当时可能是由专门的设计师设计出来,并交由专人铸造而成。她说道:“我们在部分青铜器的底部发现了烟炱的痕迹,很明显这件器物是被使用过的。可以想象,在商周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里,一个人可以拥有这么多造型精美、数量众多的青铜器,如果不是当地的贵族,谁还有这个资格!”

  除了从陪葬品的工艺、数量、形制等方面推断墓主人身份之外,张懋镕还认为,对于一个墓地,小型墓葬比大型墓葬出土的器物更能体现墓地的文化指向,因为级别高的贵族与外界交往多,受其他文化影响大,墓葬随葬品虽然精美,但文化指向不够明确。相反,级别低的贵族墓葬随葬品较纯粹,文化指向较明确。综合石鼓山墓葬情况分析,石鼓山西周墓葬主人族属应是关中西部的土着部族。

  君王   还需考证

  既然是西周墓葬,那么有一个历史问题无法回避:西周早期的都城在岐山,国运发展也从岐山开始。石鼓山距离周原并不远,特别是以高领袋足鬲为主要陪葬品的墓葬群,除了周原遗址外,这里还是首次发现,那么两者之间是否有些联系?

  据史书记载,由于西周在西部行征伐之权,国势迅速强大,自周侯季历至西伯姬昌仅仅两代,西周开辟的领土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只不过周文王曾与纣王在山西黎城恶战一场,被打得大败,如果不是军师姜子牙在商国东部策反东夷作乱,恐怕文王的统一大业将就此完结,而文王被囚于羑里很可能就发生在这场战争中,最终姬昌很可能被纣王处死,而不是像书上所说的那样被释放回家。

  自此之后,周武王姬发韬光养晦、励精图治,而纣王则变生肘腋、两面受敌。击败周军以后,纣王略作休整,便兵发东夷,无暇西顾,使周得以重整旗鼓。

  史书曾有这样的记载:武王伐殷,乘舟济河,兵车出,坏船于河中。太公曰:“太子为父报仇,今死无生”,所过津梁,皆悉烧之。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武王伐纣,坐了船渡过黄河,兵车刚用船运过河,太公马上命人把船在河里全部毁坏,并且说道:“这回出兵,是太子去为他父亲报仇,大家只有去和敌人拼死奋战,不可存侥幸生还之心 !”不仅如此,周军所过的渡口和桥梁,也都叫人全部烧掉。

  武王伐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商衰周兴的转折点。在《尚书·牧誓》中,对这次大战的经过曾作了简略的记载,是我们了解这次大战的最早文献。

  与这段历史相联系的是,史书中还曾经记载,周武王伐纣时,在经过游说之后,曾经有周边小国的军队出兵跟随。王占奎猜测,墓主人很可能是周王朝的“友邦之君”。墓主人可能是武王伐纣时,跟随武王一同东进的武装联盟力量之一的一个首领。王占奎说道:“周武王得天下后,与政治联盟分享了一些权力,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 M 4中有商朝青铜器的出现了,可能是在伐纣时的战利品,也可能是伐纣成功后,周武王将战利品赏赐给了有战功的这个墓主人。

  “武王伐纣,其主力就是他们‘姬’姓和‘姜’姓的人,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石鼓山墓葬群和宝鸡周边发现的墓葬有着某些联系, M 4的主人不管是从血缘关系上的‘姜’姓人,还是从政治地位上考虑的‘友邦之君’,都还需要海量研究,为这些论据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记者 李波 王星)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