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何以冤死“莫须有”之罪?

  岳飞是民族英雄,无论在故里汤阴还是都城临安,都有戎装端坐的岳飞雕像。岳飞爱国心切,旨在恢复中原,其训练的岳家军,军事过硬,战斗有力,令当时外敌金军闻风丧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便是真实的写照。岳家军战无不胜,捷报频传,直捣黄龙府,眼看就要为大宋江山社稷解除威胁,却不料被皇帝十二道金牌紧急召回,并最终让秦桧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陷害致死。

  作为爱国将领,岳飞精忠报国,其爱国精神在历史上是一道永恒的光芒,传承至今亦不褪色。岳飞的一生,是为了革命事业献出毕生精力的一生,是为了江山稳固而鞠躬尽瘁的一生,全家作战,英勇杀敌,既不为名,也不图利,既不结党,也不媚权,没有自己的任何特殊利益。这种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从岳飞的《满江红》中可见一斑: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

  文不爱财,武不惜死,岳飞做到了。但作为临危受命的国家栋梁,看不清正确的政治方向,摸不清准确的领导意图,一味地埋头苦干,出色地屡建奇功,却无奈悖于领导的远虑近忧,甚至被误认为构成权力的莫大威胁,于是,难免为悲剧的发生埋下重大隐患。按照岳飞的想法,年逾三十却不过尘土功名,又正好赶上为宋朝两帝雪靖康之耻,进而树立“还我河山”的远大目标,也算是符合当时的形势。但是,宋高宗并不在乎江山的收复,他在乎的是自己的皇权和王位,只要金兵不威胁到自己的权力安宁,至于少了几个城,丢了几个州,并无所谓。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这般美妙的感受,皇帝恐怕也不想舍弃。

  让宋高宗惶惶不可终日的,无外乎两件事:一是靖康之耻被虏去的两位皇帝万一回来,自己的皇位可就朝不保夕,虽然也曾编织了泥马过江的神话,藉以粉饰真命天子的合理身份,但终究不是真的;二是岳飞前线战绩过于显赫,树立了强大的威信,积累了相当的人气,万一学习一下昔日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也会让这个软弱的皇帝王位难保;甚至担心岳飞要是不识时务地将掳去的两位皇帝迎了回来,那才是彻底玩完了。两件心事,让高宗皇帝是倍感纠结。秦桧很会来事,摸准了皇帝的心思,于是,提议议和,并即令岳飞撤退,甚至威胁若不退兵则按谋反论处。事到如今,岳飞仍是没有醒悟,竟然发出“十年之功,毁于一旦”的仰天长叹。

  回朝之后,皇帝马上以我们司空见惯的明升暗降的手法剥夺了岳飞的兵权。即使如此,皇帝和秦桧仍然觉得不太靠谱,岳飞太过爱国,不杀退金兵不足以平心头之恨,也太过正义,从未体谅一下皇帝的难处,谄媚一下宰相的权势,因此,始终被认为是议和政策的障碍,必须予以铲除永绝后患。

  要是岳飞是皇帝的人,或者站在宰相秦桧的队伍里,那一定会是另一番结局。至少不会只活39岁,不会遭诬陷谋反而被戕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都不怕,岳飞图的啥?

  有了宋高宗的授意,秦桧玩起害人的把戏那是一个驾轻就熟。皇帝说是谋反,那就是谋反,并无须什么确凿的证据。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大概也是此意。关于皇帝治罪,却不是现代要求的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而是全依皇帝的金口玉言,既可立法亦可废法,生杀予夺威不可测。故而,在岳飞的朋友韩世忠质问秦桧岳飞谋反的罪证时,秦桧也直言不讳,说是“莫须有”,即可能有的意思。即使仅是毫无根据的可能有,便足以让战功卓著的爱国将领含恨而死。

  爱国,以忠诚的名义,因为违背权力的真实意志,没有领会皇帝的精神实质,最终不过沦为没有政治远见的一厢情愿。大宋朝的刑律,不过亦是大事讲政治、中事讲影响、小事讲法律,面对权力的淫威,正义不过是一个抚慰民心的虚名而已。岳飞要是看清这一点,应该不会死的如此憋屈。(冯相军)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