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作家”是贬义词 王维曾用“作家”讽刺过人
《原来是这样》解读古时“作家”竟是贬义词
王维用“作家”讽刺过人
一档人文类历史解读节目《原来是这样》自开播之后,就被观众不断热议。这档致力于为观众普及国学趣味知识的人文节目,将知识融入趣味短剧中,不仅让观众对国学知识有了更好的理解与记忆,节目中所讲解的一些词汇更是让观众“大开眼界”。要不,谁能够知道古时“作家”竟然还是个贬义词呢?
受到这档在浙江卫视播出的国学节目的影响,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书店中不少国学书籍也开始热销。《原来是这样》将国学知识容纳在剧情之中,观众在逗乐的同时,更对一些常用词汇有了全新的认识,而这些解读中的趣味知识,则让观众经常捧腹大笑。“在最近的一期节目中,就会对‘爪牙’进行全新的解读。”节目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今我们口中的“爪牙”都带着贬义,用来形容坏人的帮凶、党羽。然而在古代,“爪牙”却是一个夸赞人的褒义词。
“韩愈曾在自己的文章《与凤翔邢尚书书》中写道:‘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这句话的含义,就是夸赞邢尚书现在是皇上的得力助手,是国家的城墙和壁垒。那究竟后来如何变成贬义,则要在节目中揭晓了。”作为主持人的华少就将在下周重点解读。
而在词汇的演变过程中,也有曾经是贬义如今却来了个大反转的,譬如“作家”一词的演变就更加戏剧化。如今“作家”都是从事文学创作的人群,而在古代,“作家”可不是用来形容文人的,并且大诗人王维还曾用这个词来讽刺过一个文人。
“《晋书·食货志》中记载说:‘桓帝不能作家,曾无积蓄’,指桓帝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产,所以就没有什么积蓄。这里的‘作家’指的是管家、治家、理家的意思。”华少解读道,“而演变也是因为王维。《太平广记·冯氏杂说》中记载,唐朝有个宰相叫王璵,好为人做碑制,有送润毫者,有一次误扣了右丞相王维的大门,王维就对其说:‘大作家在那边。’在王维看来,写碑文是别人的家事,而不是文人该干的事,而王璵替人写碑文是在插手别人家事,便用‘大作家’一次来讽刺王璵好管别人家事。”王维自己也许不会想到,“作家”一词后来竟逐渐成为了文人的代名词。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