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曾将金陵改名叫秣陵 属于从人格上羞辱(图)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南京就在辖区内;韩信击败项羽后,封为楚王,领地包括南京。在今天的浦口区,还有一个点将台,据说就是韩信在这里点将,大破项羽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美丽的方山被认为是风水宝地。

       到了秦汉时,统治南京的大多是鼎鼎有名的人。

   浦口有个韩信点将台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南京就在辖区内;韩信击败项羽后,封为楚王,领地包括南京。在今天的浦口区,还有一个点将台,据说就是韩信在这里点将,大破项羽军。

   相传点将台下有个藏兵洞,一直通到安徽滁州境内的琅琊山后。韩信的兵数量并不多,为迷惑项羽大施障眼法。他让兵马从项羽阵前走过,往后山而去,源源不断走了三天三夜。原来这些兵马绕到滁州琅琊山后的山洞,进去后从点将台下的藏兵洞出来,循环往复。项羽以为韩信有千军万马,不战自退。

   汉景帝的时候,南京属吴王刘濞辖区,他后来举兵反叛,史称“七国之乱”。他被周亚夫击败时,就是从“范蠡城”逃跑的。

   后来南京几个县城变迁比较频繁,一会属这个郡,一会儿属那个郡。只提两处变化:一是多出了个湖孰县,因为江乘县实在太大了。大致是把江乘南片的部分划了出来,设了湖孰县和句容县。湖孰后来改名为湖熟,县的中心就在现在江宁湖熟一带。被砍了一半的江乘县大致相当于今栖霞区一带。

   二是武帝时设了丹阳郡,包括秣陵、丹阳等17个县。从此南京和现在的杭州等正式“分家”,不再同属会稽郡。后来虽有变化,但动作不大,一直维持到东汉。

   金陵一直有“王气”的传说

   这就是秣陵东汉前的大致历史。但如果张纮这样细说,孙权会觉得枯燥无味,以为在上历史课,早已风中凌乱了。张纮换了一种说法,把历史精心地打扮打扮,化上一层淡淡的妆,穿上华丽的衣服,顿时这座城市变得神采飞扬、光彩照人,如同楼阁玲珑,仙山缥缈。

   他的主导思想是:秣陵并不是一个出身低微的寒族,而是天生就有“王气”。证据如下: 楚威王灭越后,站在石头山(今清凉山)上向西北遥望,看到卢龙山(今狮子山)一带,紫气直射北斗星方向,照亮天际。楚威王大惊,认定此处必有“王气”。于是命人在卢龙山以北的江边埋金,以镇住“王气”,因此号为金陵。

   被“王气”吓住的不止楚威王一个人。秦始皇第五次出巡经过时,几个术士远望金陵山势峻秀,越看越害怕,对秦始皇说:金陵有天子气。又有一名术士看见方山顶部平整如削,四角方正,像上天盖下的印章,连连惊呼这是风水宝地。这让秦始皇很恐惧,天无二日,必须把不稳定的因素扼杀在摇篮之中。他派人开凿方山,引秦淮河水流贯金陵,这样“王气”不能聚集,随同流水泄散。

   做完这一切秦始皇还是忐忑不安,又把金陵改名叫秣陵。秣是草料的意思,意思这里只能养养马,属于从人格上羞辱。打翻在地再踩上一只脚,让金陵一辈子不得翻身。然而上天却开了一个玩笑,秦始皇在归途中一病不起,随后驾崩,传说就是因为“破了天机”,遭到报应。这是金陵有“王气”的间接证据。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封他的儿子刘缠为秣陵侯。但名气渐衰。

   张纮总结概括:秣陵其实是皇家血统。汉以来默默无闻,是因为天生有领袖气质,所以一直被北方的中央政府打击报复,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这是一个被长期埋没了的人才,现在需要你挖掘出来,让他英雄有用武之地。

   孙权被他说得热血沸腾,当即拍板,就住秣陵了,通知大伙赶紧搬家。

   进秣陵前张纮病逝

   为了表示对张纮的奖励,孙权让他回吴郡接来家眷。一齐搬到秣陵来,孙权还想在搬家大典上为这个幕后英雄开个庆功会。

   然而没想到的是,张纮走在半路上就病逝了,并没有看到孙权搬进秣陵的一天,他活了60岁。死之前写了遗书给孙权,大意就是劝孙权要如饥似渴地寻求贤才,不厌其烦地接受忠谏,克制感情、减抑情欲,忍受辱垢、掩藏锋芒,才能成就大业。

   孙权看得痛哭流涕。

责任编辑:水秀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