浐灞在唐朝末年被摧毁: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宋明重镇的窗口

      唐宋之际,由于长安城的毁灭,关中地区的区域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长安城的毁灭影响了浐灞的历史,影响了关中的历史,影响了西部的历史,也对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长安城的毁灭使我国失去了一座影响最大的都市。

      长安城历时千年,名闻遐迩,是当时世界上结构最好的城市,特别是唐都长安,城垣方正,街道平直,城内建筑以宫阙为主,呈东西对称状态。太极宫坐落在全城北部正中,体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太子居住的东宫和后妃居住的掖庭宫分布东西两侧,如同太极宫的两翼,反映了太子、后妃与帝王之间的特殊关系。皇城位于宫城之南,与太极宫紧紧相连,是帮助帝王治理天下的权力中心。外廓城则是官吏和百姓的生活区域。宫城南面正中的承天门,皇城南面正中的朱雀门和外郭城南面正中的明德门恰成一条南北垂线,以承天门街和朱雀大街为中轴,将长安城分为东两半。东部和西部各有一个县衙,一个肆市和若干坊里。由于突出了对称的原则,因而各种建筑排列整齐有序,给人一种美的感受。这种结构世界上独树一帜,反映了中古城市建设的最高成就。长安城毁灭之后,我国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都市。人们只能通过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去推测它辉煌的过去,去缅怀它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

      其次,长安城的毁灭使我国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在周秦汉唐时期,长安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这个城市带有国际化大都市的性质,以首都圈为中心,四通八达的交通向外幅射,将全国边疆和内地、海内和海外联系在一起。作为全国的首善之区,长安城物华天宝,是各种财富的聚散地。在人口达到100多万的城市中,经济生活十分丰富,不仅有门类齐全、技术先进的手工业,而且有发达的商业。东西二市各占两坊之地,是长安城中的商业中心。东市“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西市也有二百二十行,其中衣肆、坟典肆、药材肆、绢行、帛行相当有名。这两个商业中心集中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产品,商贾云集,货物山积,交贸往还,充满生机。长安城也是著名的人文荟萃之地,集中了一大批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和宗教界人士。诗歌、散文、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杂技、体育各有名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动人局面,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精神文明。长安城还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唐代的290年间,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曾派遣使者来长安学习中国文化。朝鲜、日本在这方面表现的最为突出。在频繁的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以长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对东西方诸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关国家的文化也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长安城曾经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繁华、最文明的城市。它的存在对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过巨大的促进作用。长安城毁灭后,中国西部失去了国际化的大都市,失去了与各地关系密切的中心城市,失去了聚集在首都圈中的人才和财富,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直接的冲击。

      再者,长安城的毁灭使关中地区失去了首都的地位。长安毁灭前,关中地区号称天府之国,曾经是西周、秦、西汉、新、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诸王朝的首都。这说明,关中地区是最适合建都的地方。长安城毁灭后,从五代到清朝灭亡,除农民领袖李自成外,再也没有人把国都建在长安。国都的位置逐渐由西向东转移。五代时,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分别以开封和洛阳为都。其后,两宋分别以开封、杭州为都,元建大都,明朝先居南京,后徙北京,清朝亦以北京为都。定都立制乃国之大事,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做出的决定。在唐末以后的千余年间,所有王朝都不再选择长安一带作为国都,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中已不再是理想的建都之地。很显然,五代时期是关中历史的转折点,也是浐灞历史的转折点。

      为什么从五代开始关中地区会丧失首都的地位?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长安之所以失去首都地位,主要是由于长安的地理位置不太适中。从中国古代都城的地理分布情况来看,这种观点是比较片面的。地理位置固然重要,但都城的确立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并不是简单的取决于地理位置。如果我们全面考察一下中国古代的都城,就会发现地理位置适中的都城是很少的。即以“七大古都”而言,南京、杭州地处江南,开封偏东,安阳偏北,北京更靠近东北,都不能说是“适中”。另一种观点认为,长安丧失国都地位,是经济方面的原因。具体些说,是由于唐朝中期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关中距江南过于悬远,漕运不便。这种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似乎也不够全面。唐宋之际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是客观的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中心也必须移到江南去。明清之际江南经济的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此时的都城就不是在江南,而是在北京。至于漕运的问题,则是任何一个统一王朝都不可避免的,不论都城设在哪里,都需要得到漕粮的接济,只是漕粮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已。关中地区本来就是一个经济区。这个经济区面积不大,但当关中经济繁荣之时,漕运并不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关中经济区遭受破坏后,漕运才显得重要起来。所以经济并不是关中失去国都地位的唯一原因。

      关中之失去国都地位,主要还是长安城被彻底毁灭的结果,是长安城毁灭后关中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关中生态环境的恶化不是一朝一夕之故。隋唐两代三百余年,关中地区人口大量增加,黄土高原开发过度,森林急剧消失,天然植被大量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水旱灾害不断出现,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但总的来看,影响最大的还是唐末以来的战乱。唐末以来的战乱毁灭了举世闻名的长安城,也使往日富庶的关中地区变得千疮百孔。这样以来,长安已不如洛阳、开封,关中也不如中原。五代时期是多事之秋,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长安城既已毁灭,关中又如此残破,当然不如定鼎中原,在洛阳或开封建都。正因为如此,五代时长安失去了首都的地位,下降为一般性的地方都会。五代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东部地区成为历代关心的重点。另一方面,关中地区恢复的速度很慢,到宋元时,依然是残破的景象。宋代西北用兵,关中之民“畜产荡尽”, “十室九空”。可见北宋时关中地区尚未复苏。及金人占据关中,长安一带再遭受兵燹。时人李献甫在《长安行》中写道: “长安大道无行人,黄尘不起生荆棘。高山有峰不复险,大河有浪亦已平。”[1]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自然就不会在关中建都了。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移,西安下降为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2]。

      宋代浐灞所在的长安县属京兆府,领于永兴军路。元代此地隶咸宁,属于奉元路,领于陕西行省。明清两代隶咸宁,属西安府,领于陕西省。这一时期与浐灞地区有关的事件不少。如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禁永兴等十一军商盐,改由官方经营。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宋金划分陕西地界,大散关以北归金所有。宁宗嘉定十五年(1222),蒙古进兵关中,与完颜哈达对峙。京兆百姓往南山避难。理宗绍定三年(1230),蒙古兵破京兆。完颜哈达迁部分京兆百姓于河南。宝祐元年(1253),蒙哥汗遣忽必烈镇守关中。宝祐二年(1254),忽必烈以姚枢为劝农使,教民耕种。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忽必烈封其第三子忙歌剌为秦王,在浐水西岸建安西王府。至元十二年(1275),马可·波罗至京兆府城。至元十七年(1280),忙哥剌死,世子阿难答袭封安西王。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改奉元路为西安府。洪武三年,封朱樉为秦王。诏耿炳文、濮英重修西安城墙,在城东北营秦王府城。世宗嘉靖五年(1526),陕西巡抚王荩重修西安城墙,在少陵原畔修杜公祠。天启七年(1627),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来西安,搜集地形、物产、气候资料,确定经纬度。思宗崇祯九年(1636),陕西巡抚孙传庭在西安府城四关修建郭城。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入西安,改名长安,称西京。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在西安称王,国号大顺,改元永昌。清世祖顺治元年(1645),李自成离开西安,多铎率清军入城,在咸宁县东北筑满城。康熙四十三年(1703),康熙出巡,抵达西安。乾隆二年(1737),陕西巡抚崔纪行疏龙首、通济二渠,导水入城濠。等等。目前发现宋元遗存9处,明清遗存27处。

      宋代以来曾对灞桥进行过多次扩建和维修。宋元祐年间,曾拆毁唐碑300余通维修灞桥。元至元三年,刘斌集资重修灞桥,隋代所修灞桥遂废而不用。清道光年间,又对元代灞桥进行扩建。

      元代在此地修建了著名的“斡尔垛”。“斡尔垛”,蒙语“宫殿”之意。斡尔垛遗址俗称达王殿,即元代安西王府遗址,位于西安城东北约3公里处,东距浐河2.5公里,南距秦孟街村约200米。这里为龙首原东去之余脉,地势高亢而平坦。至元十年(1273)诏命京兆尹赵炳主持建安西王府。《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述了安西王府的高大城垣宫殿的壮丽。这一建筑延用近百年,毁于元末。经勘测得知,安西王府平面呈长方形,城墙较完整、东西两墙各长603米,南墙542米、北墙534米、周长2282米。四墙宽度不一,北城基宽9米、西城基宽8.2米、东城基和南城基各宽10米。墙为版筑夯土,夯层坚硬平整。城的四角外突,外突部分平面近半圆形,直径在30米左右,其上可能建有角楼。城东、西、南三面有门、门基宽14米。东西两门各宽5米。南门是宫城正门,宽12米。城中央有达王殿夯土台基,南北长185米,东西宽90米,高出地面2——3米,基础深入地下近2米。殿基以上和瓦砾相间夯筑,夯层厚0.08——0.1米。瓦砾层厚0.02——0.03米。在达王殿东西两侧有零星夯土基址,可能是庑殿建筑。在遗址内发现5块大小相同的方形铁板,长宽均为14.2厘米,厚1.5厘米,每块铁板上都铸有阿拉伯数码,是幻方(或名方阵

      也叫纵横图)六六图,即纵横都是六个数字,无论纵、横、斜、总和都是|||之数。这些幻方藏在石函内,埋在房基中,应该是在奠基时埋入起防灾辟邪作用的。此外,还发现有大量的黄釉琉璃瓦、黄釉龙纹圆瓦当、三角形龙纹和花叶纹的滴水瓦等建筑材料。元安西王府遗址,自1956年以后,被西安市储运公司石家街仓库使用,遗址受到严重损坏,现唯存主要宫殿台基的一部分。其东西宽25米,南北长80余米,高出地表2——3米。1957年5月31日,该遗址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对台基进行了包砌加固。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及建设控制地带为长116米、宽39米的夯土台[3]。

      明清时期关中的地位略有上升。明末李自成曾在灞桥两边与明军激战。清代同治年间,捻军也曾在此与清军作战。战争和动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一地区的发展。明清时期这一地区也有一些较为重要的文化遗存,东岳庙和八仙庵就是本区西部与宗教有关的名胜古迹。

      东岳庙位于西安市东门内北侧昌仁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道观。东岳,即指山东泰山,居“五岳之长”。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认为山高有灵,把泰山作为神的化

      身,于是在泰山上建庙塑神,前去祭祀。此风遍及全国,西安的东岳庙便是此风盛行的产物。据咸宁、长安两县续志的记载,东岳庙创建于宋政和六年(1116)。

      明弘治及万历年间曾先后翻修,增建白石碑坊。清代东岳庙被划入“满城”之内,因此得到保护。清光绪廿一年(1895)也曾进行过修葺。东岳庙是一座完整的道家庙宇。庙院朝南,东西有偏门,院内东西两侧为对称的厢房,中间有大殿、中殿、后殿。大殿前有石牌坊、石狮子和记载庙宇事迹的石碑等。石碑坊建于明万历

      七年(1582)上刻有“岱岳尊崇”四字。东偏院系三教宫所在,内有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等塑像,是佛道儒三教合一思想的反映。今大殿(前殿)为明代所建,清代修复,月台高达一米以上,面阔五间,正中的大梁上有“清康熙乙未腊月建”题记。檐下的斗拱雕成龙首状,气势宏伟,周围共有朱色廊柱24根,前檐8根柱子的基石刻有2龙戏珠浮雕,其它柱石皆雕塑花卉。格扇门雕有精美的木雕花。殿内的神像已毁,但东西两壁和北壁两端,保存着精美的大幅彩色壁画,壁画不仅有山水、人物、还有楼阁仕女,其内容已超出了宗教题材的范围。从雅丽的设色,流畅的线条,严谨的布局丰富的内容来看,似为明末清初之作。后殿面阔3间,建筑上也有砖雕装饰。殿内东西两壁及北壁两端也残存有彩色壁画,画中的室内陈设和器物对研究古代风俗民情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东岳庙院内还保留有石碑多通。有明弘治五年碑,嘉靖二十一年和万历三十年碑记及清代雍正二年碑,道光廿三年碑,光绪廿一年重修东岳庙碑。这些碑石是研究东岳庙历史珍贵的史料。1981年和1983年人民政府对大殿,壁画进行了保护和维修。1956年8月6日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为大殿、后殿。一般保护区为昌仁里小学围墙内。建设控制地带为东至城墙,西至围墙外50米以内,南至东大街,北至东一路。

      八仙庵位于西安市东关长乐坊北侧,是唐代南内兴庆宫遗址的一部分,亦称八仙宫。它北至永乐路,西至孟家巷,东北至北大巷,南至长乐坊马路南10米,是西安市规模最大的一座道教庙庵。八仙庵传为宋代所建。据说当时有一个姓郑的书生,自称在此遇上八仙,遂为八仙修造庙庵享受人间香火,故为八仙庵。元代安西王奉敕扩建了庙庵,明正德年间又重新作了修建,以后又建了雷祖殿。清康熙、嘉庆年间又两次修葺,增建了吕祖,太白诸殿。庵前原有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为逃辟八国联军的追击,来到陕西后赐银修造的砖砌牌坊两座,对面照壁上有“万古长春”四个大字。山门三间,两旁是钟楼和鼓楼,“文革”中均被毁。从山门到后殿共三进,并有东西两个跨院。第一进有灵宫殿,面阔五间,为硬山式砖木建筑;第二进有两座殿,后面大殿内塑有“八仙像”。正面殿门上原是挂有光绪皇帝书写的“宝箓仙传”四字匾额。第三进大殿为斗姥殿,面阔三间,硬山式建筑。殿门正中悬挂有慈禧太后那拉代所书“洞天云籍”四字横匾。斗姥殿的东西两侧为跨院,东跨院有吕祖殿、太白殿、药王殿,这三座殿均面阔三间,硬山式建筑。吕祖殿内塑吕洞宾泥像。药王殿塑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像。西跨院监院,是道士住所。自山门至第三进院落,西旁各有厢房18间,分作客室,住客之用。

      八仙庵在空间布局上,院落向纵深发展,体现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特色,在建筑形象上,大屋顶,高台阶,增加了神秘感和庄严感,也易于防雨潮。八仙庵自建立以来,吸引了不少善男信女,香火特别旺盛。过去每年农历四月十日至十六日有为期三天传统庙会,庵内庵外香客游人如织,热闹非凡。1956年8月6日,八仙庵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为吕祖殿、斗姥殿、五祖殿、八仙殿。一般保护区为庙院围墙内。建设控制地带为北至永乐路,西至孟家巷,东北至北大巷,南至长乐坊马路南10米内。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