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吉林地方与朝鲜的互市贸易

      清代中国与朝鲜边境地区进行的互市贸易,对促进两国间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曾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清代吉林地方与朝鲜的互市贸易主要在图们江流域朝鲜一侧的会宁(朝鲜咸镜北道会宁府城,与今和龙市三合镇相对)和庆源(咸镜北道庆源府治,与今珲春市隔图们江相望)两个边境城镇进行,史称“会宁开市”和“庆源开市”。开市采取以货易货形式,谓之“大换”。会宁开市始于崇德三年(1638年),先是“宁古塔人持户部票文来贸农器、食盐”,后以为例逐年开市。庆源开市于顺治二年(1645年)正式开市,庆源距珲春城仅60里,“早间交易,晚可回还”。

      会宁开市每年举办,庆源则隔年一市,开市又分为“公市”、“私商”和“马市”。会宁和庆源开市之初,规模小,时间短,“人畜之来不过十五六,交易即去”,开市时间没有限制。到了顺治年间,每次开市“人畜近千,而驼骡过之,留滞至八、九、十日”,以致出现了“刍粮供亿,民不能堪”的局面。为此,清政府作出限制,每次开市“限二十日毕市”。并规定除通官跟役外,“宁古塔人三百二十名,马、牛、驼六百四十四匹支定数。”会宁开市一般在当年的十二月至次年的正、二月封江时进行。每年开市之际,吉林地方则按时由吉林、宁古塔、珲春等处派员带领兵丁,与礼部奏派通官前往朝鲜监视贸易。据省档案馆馆藏满文档案的记载,嘉庆七年(1802年)吉林前往朝鲜会宁贸易的有“通事官二员,随带跟役四十名;章京一员,随带跟役十二名;笔帖式一员,随带跟役十名;八旗每旗派兵三名,随带跟役三名;官庄领催一名,壮丁十五名,跟役一名。”嘉庆八年,吉林将军衙门户司又以“赴外夷监视贸易,若随带兵役众多,难免不无有人滋事”。遂议定:“嗣后通官二员,应带跟役三十名;章京一员,应带跟役八员;笔帖式应带跟役六名;每旗派兵三名,应带跟役三名;官庄领催壮丁十六名,应带跟役一名。其携带马匹,每官一员带骑马一匹,兵役每名带骑驼马四匹。”同治六年(1867年)部派通官双赤、德贵二员,带领跟役三十,家人十二,满载四辆大车物品前往朝鲜监视贸易。所带物品有马、缎子、马褥子、高丽帽子、剪子、套布、宫绸、绫子、毡子、面镜、羊羔皮等。吉林八旗官庄也携带大量物品参加贸易。从朝鲜交易的商品仍以耕牛和食盐为主。

      监市官员主要监督商品交换,稽查违禁交易并维持市场秩序。市易期间,两国官员除了例行“监市”外,两国间的公市贸易也同时进行。所以每次监市的清官员都带有大量的物品,诸如皮张、布匹、手工艺品等,还有用来交易官牛的马匹等。朝方“例应进牛一百三十四只,分给吉林、宁古塔协领十员各一只,吉林官庄二十三只,宁古塔官庄二十只,吉林八旗每旗各三只,奉差之佐领四只,防御三只,笔帖式二只,通官二只”。而中方也按每牛一只“出给赏布”七匹。光绪八年(1882年)中朝会议水陆通商,两国间的公市贸易随即停止。

      会宁、庆源开市系为两国边民“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而设。当时吉林、宁古塔、珲春等处经济比较落后,居住在此的边民由于缺少农业生产工具,就携带布疋、绸缎、皮张、马匹、驴、狗等物前往朝鲜交易耕牛、犁、铧、釜及食盐等。而“貉、水獭、猞猁狲、江獭等皮”及稀有珍贵物品,清政府是严禁交易的。

      中国与朝鲜图们江流域的互市贸易,向来“统由官员主持”,互市地仅限于朝鲜境内,又只能在冬天封江时,这种贸易形式逐渐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了。加之光绪初年日俄两国又加紧了对朝鲜的渗透,这不能不引起清廷重视。光绪八年(1882年),清政府与朝鲜签订了《中国朝鲜水陆贸易章程》,光绪九年签订了《奉天与朝鲜边民交易章程》和《吉林朝鲜商民贸易章程》。规定两国边民可随时在中国珲春、朝鲜会宁两地互市。除洋药、土药与军器严禁贩运售卖外,朝鲜红参例准输往中国,吉林貉皮、猞猁狲等也允许输往朝鲜。

      光绪十一年(1885年),吉林将军在珲春城西南的和龙峪设置通商局,专司吉林与朝鲜通商事宜。在珲春城西毗连俄界的西步江设分局,在图们江北岸的光霁峪设分卡。各局卡负责稽察贸易,征收税款,督理商务。这些措施扩大了商品交流的地域和范围,增进了边境人民的贸易往来,对于促进边疆的开发和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当时朝鲜“沿江各府尚无富贾大商,是以货物销售有限”,而且吉林边境地区人烟稀少,居民异常贫苦,再加上“官吏既无政治之思想,亦无经济之观念,举凡一切商业往往任其自然,不加研究”,沿边地区的贸易发展仍然极其缓慢。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