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建筑比现代建筑更加能抵抗地震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人建房时,也会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使用名贵木材。可以认为,这种做法一方面要尽可能发挥其材质的力学特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古人追求房屋的坚固,并不希望榫卯连接有“可活动性”,所以建造宫殿、庙宇等古代的大型公共建筑就要疯狂地砍伐楠木等名贵木材。用不了好木头的普通房屋,就只能退而求其次,用榫卯这种“柔性”连接来抗震了。

 

      云南鲁甸“8.03”6.5级强震后,拖姑清真寺依然完好无损;震中龙头山老街,修建于1949年的龙头山供销社三层木楼巍然不倒。去年芦山地震中,一座百年木结构老宅屹立不倒……

 

      几件被媒体广泛报道的事实,让网友发出了如此调侃:古建筑在地震中总能屹立不倒,而近现代建筑却是成片倒塌,莫非真是今不如古吗?不如以后都修古建,住古建,这样地震就不会死人了!那么,真的这样简单吗?古建筑真的特别“扛震”吗?其实,那些结构强度不够的古建筑早在历次地震中被“优胜劣汰”了。

 

      明嘉靖大地震共有101个县遭受了破坏,地震使陕、甘、宁、晋、豫等地约28万平方公里民房、官署、庙宇、书院沦为废墟。清干隆五十一年五月戊申发生在四川康定南的地震,据清张邦伸的《锦里新编》(卷14)记录,“其时地震,川南尤甚,打箭炉及建昌等处数月不止,官舍民庐俱倒塌,被火延烧无一存者,至八月之后,始获宁居。”清嘉庆二十一年十月二十日四川炉霍地震,“十月二十日丑时,章谷一带地震,喇嘛寺及各房屋猝遭倒塌,压毙汉、番男、妇大小人口甚多……”在清朝道光三十年八月初七发生于四川西昌、普格间的地震,除了死了二万多人,时四川总督在奏折中还写道,“八月初七日夜,西昌县城内地震。屋宇倒塌,压毙官民……倒塌居民瓦屋、草房二万六千一百六间……”可见,普通的传统建筑在大地震中照样倒塌,而且完全依照古法修建的普通民居更是震中倒塌的灾区。即便是坚固的古建筑在地震面前也不能全身而退,嘉靖大地震中较坚固的高大建筑物如城楼、宝塔、宫殿全部倒塌。据《陕西通志》记载,位于西安市的小雁塔为唐朝时修建,在此次地震中被震裂,塔身从十五层减少为十三层。

 

      近年地震中倒塌的建筑以老式(相对于未按照上世纪90年代和00年代的新建筑条例修建的建筑)普通民房为主,而其中又以农村乡镇的自建民房为甚。这类建筑往往采取强梁弱柱体系,结构布局不合理,且房子的强度一边强、一边弱,“太偏心”。地震来时,房屋底层破坏后向街心一侧倾倒。而那些瞬息即塌的楼房大多是使用空心混凝土预制板作为楼板的砖混建筑物,这些水泥预制板被直接搁置在横梁上或承重墙上,预制板伸出来的钢筋没有与相邻构件拉连,即板体和梁体没有固定连接。地震来袭时,横梁或承重墙左右(由地震横波引发)或上下(由地震横波引发)摇晃,使得预制板脱落,塌落下来的上层预制板又砸塌下面一层的预制板,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层层往下砸,最终把建筑物内的所有的人及物埋到最底层的废墟里。

 

      无数事实证明,地震时楼房中的水泥预制板等同于“棺材板”—地震波本身不杀人,杀人的是一震即塌的房屋。至于那些在西南地区农村山乡普遍存在的竹篾黄土房,土坯房(它们实际上是按照明清古法修建的现代建筑),其结构强度甚至不如“棺材板”房。下面再回过头来看看古建筑的结构是否抗震性更强。

 

      《中国古代建筑史》认为中国古建筑的“木构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节点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而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有减少地震危害的可能性”。但事实上,越精妙的榫卯,越破坏木材原有的力学特性,而这些构件的连接部位往往都是受力的关键部位。有古建筑结构模型静力实验发现,“木结构受力破坏的过程,基本上是节点破坏的过程,材料并未达到塑性,可称之为结构破坏”。其实榫卯结构的“可活动性”不过是古人因建筑材料质量不过关的一种无奈。这一点还可以从古代家具的制作中得到佐证:明清家具多用材质坚硬的“硬木”制作,除了木纹美观的因素外,更因为坚硬的木质配合鱼鳔等粘接剂,可以保证家具的榫卯连接牢固而不可活动。

 

      古人建房时,也会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使用名贵木材。可以认为,这种做法一方面要尽可能发挥其材质的力学特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古人追求房屋的坚固,并不希望榫卯连接有“可活动性”,所以建造宫殿、庙宇等古代的大型公共建筑就要疯狂地砍伐楠木等名贵木材。用不了好木头的普通房屋,就只能退而求其次,用榫卯这种“柔性”连接来抗震了。

 

      由此可知,不是现存的古代建筑结构的抗震性更强,而是其建筑材料远远优于那些在历代地震中倒塌的古今建筑罢了。而只有建筑质量好(结构设计合理、建材质量好、施工质量高),才有好的建筑,这才是古今通行的定律。但为什么大众心中会存在“古建筑抗震性好”的印象呢?

 

      从逻辑上看,大家犯了从个案得出普遍结论的错误。比如某幢建筑在地震中没有倒塌的事实,但并不能证明它所属的整个结构体系都是抗震的。从心理学上说,人们通常倾向于记住特殊的、成功的个案,并把它们当成规律性的事件,而无意中忽略了其发生的概率究竟会有多大。从文化上讲,说好听的话、说爱听的话、报喜不报忧、一好遮百丑等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陋习,其实质是不敢直面缺点和错误。

 

      说到底,拿古建筑的剑斩今天“豆腐渣工程”的头,实在是杀对了人,借错了刀。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