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子城旁酒坊巷清代读书人的考前时光
2014-06-06 14:22:50 来源:钱江晚报 已浏览次
又到了一年一度高考的日子。众多埋头准备考试的孩子,总让人想起科举时代那些“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人。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现代人或许已经很难想象,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书生们赶考的情形了。
科举时代,位于金华古子城的太平天国侍王府,曾是清朝的试士院。院试临近,金华府辖属的八县考生便云集此地,在周边的试馆、考寓里,进行考前最后的冲刺。
传说,聂小倩和金华考生宁采臣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带。
至今,古子城一带还保存着不少当年的考生寓所,这些古旧的建筑,见证着科举时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盛况。
在金华考中了秀才
才能到杭州去考举人
酒坊巷,因旧时开有戚家酒坊而得名。近年,金华重修始建于唐代的古子城,酒坊巷也是保持得最原汁原味的一条古巷。
在巷子的两边,还保留着很多试馆和考寓,这些,都是旧时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在考前的临时住所。
“试馆和考寓是同一个意思,都是供赶考的书生参加科举前温习功课和住宿的地方。”金华古建筑专家、原太平天国侍王府纪念馆副研究员汪燕鸣说。
在这条巷子里游走,遇到上了年纪的人,他们多半都会向你介绍,“这里是考秀才的地方,考中了才可以到杭州考举人,最后到北京考状元。”
明清科考,俗称考秀才,“三年二考或曰科考和岁考”。八婺旧属各县考生,无论老幼,须提前半年或数月跋山涉水赶赴金华。而试馆、考寓就成了读书人们考前落脚的地方。
“上世纪80年代,侍王府周围一带,还到处可见试馆和考寓。”汪燕鸣说,如今不少已经拆除。这些试馆,多为清朝时由某一家族或某一地的人出资建造,供其家族或当地的考生使用,“比如湘岩试馆,是兰溪人祝湘岩出资建造的。吴家试馆,是永康厚吴村出资建造的。八咏路徐家古里,则是金永武三县徐姓后裔出资合建的考寓。”
屋内只能放一桌一床
但窗户大采光好,方便读书
位于酒坊巷80号的“湘岩试馆”,是保留得比较好的一处考生寓所。
穿过门厅,四合院内共有10个房间。四个角上的房间面积稍大,也不过10多平米,其余6间则只有6~7平方米。粉墙黛瓦中,小天井露出一小片天空。
如今的湘岩试馆里,住着几户老金华,庭院内种花养鸟,倒也有几分闲趣。
有人做过不完全统计,假如时光倒退几十年,像“湘岩试馆”这样规模的试馆、考寓,古子城一带可以找到30余处。时过境迁,这些考生寓所大多都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如今保留得比较好的,只剩下酒坊巷的兰溪湘岩试馆、永康吴家试馆、东阳程家试馆,将军路上的永康考寓、八咏路上的徐家古里等。
这些为考生“量身打造”的房间,大多建于清代。
“一般考寓的规模都较小,都是三合院或四合院式样的民居建筑,进深较浅,只能放一桌一床,窗户却开得很大,便于考生采光读书。”汪燕鸣说。
宁采臣赴金华赶考
在这一带遇到了聂小倩
与今天一样,旧时的备考时光,也是紧张、单调而艰苦的。对于生性浪漫的读书人来说,如果在这期间,遭遇一段凄美的爱情,那就完美了。
比如,《聊斋》中女鬼聂小倩和考生宁采臣的故事,相传就发生在古子城一带。
《聊斋志异》:“宁采臣,浙人……适赴金华,至北郭,解装兰若。寺中殿塔壮丽,然蓬蒿没人,似绝行踪……”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史硕士生导师龚剑锋认为,文中“兰若”就是梵文“寺庙”的意思。从“至北郭”、“殿塔壮丽”可知,此寺庙应在金华城北,且寺旁有塔。当时,金华全城仅有一座 “万佛塔”。
而“万佛塔”前的楼阁庭院,正是现在侍王府的所在地,也就是当年读书人考秀才的考场。适逢院试,金华各地考生齐聚于此,宁采臣也是其中之一。
《聊斋志异》中写道:“会学使案临,城含价昂,思便留止,遂散步以待僧归。”意思是,当时省里的学政大人正在金华主持考试,城里房价昂贵,宁采臣就等在破庙里,等和尚回来。
“明清时期,金华的院试这个级别,是由省里的学政大人(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厅长)主持的。”龚剑锋说,宁采臣当年参加的,应该就是院试。
那么,宁采臣为什么不入住紧挨考场的试馆和考寓,而选择了一个“蓬蒿没人”的破寺庙呢?
“蒲松龄也没说宁采臣是金华哪里人,他可能是享受不到这个福利。”龚剑锋笑着说,中国古代乡土社会,某一家族或某一地的人出资建造试馆、考寓,一般不对外提供服务,只有本族或当地考生才能使用,所以宁采臣就与这些试馆、考寓擦肩而过。
考寓是科举文化的见证
专家呼吁进行保护
“古子城中的那些考寓和试士院,是古代科举文化的历史遗存和重要实物,能原汁原味比较集中地保留下来,是很难得的。”龚剑锋说。
汪燕鸣则从古建筑角度,肯定了试馆、考寓的价值。
上世纪90年代,金华主城区旧城改造,鼓楼里、酒坊巷、八咏路、将军路一带许多建筑面临拆除。汪燕鸣和一群有识之士呼吁,对一些未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对进行保护,一批试馆、考寓这才留了下来。
如今的永康考寓,已经修缮一新,被列入了浙江省级文保单位。
“考寓的建筑构造、装饰艺术不是很讲究,建筑规模也一般,但是,把它作为独特的建筑类型来说,还是比较稀有的。”汪燕鸣说,这是一种重要的“教育遗产”,“考寓是金华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的历史见证,作为‘婺学’中心的金华,文脉绵延不绝,对考寓进行保护有特殊的意义。”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