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外销瓷:欧洲宫廷里的中国风景

      如“克拉克瓷”等纯粹迎合欧洲人的瓷器,全是“来样加工”地生产,便催生了三四百年前的“定制生产”方式。虽然是画一些没见过的图景,可难不倒中国工匠的手艺。

 

      有这样一个传播甚广的故事,瑞典王国有个酷爱中国瓷器的贵族,为了表现自己高贵的地位和雄厚的财力,派人拿着绘制的成套图案去中国定制一批瓷器,要求工匠必须严格依照图案烧制彩绘瓷器。

 

      绘着图案的纸张在几个月的海上颠簸中,不小心被海水浸湿了,周围渗了一圈淡淡的水痕。中国工匠发现了上面的水痕,以为这是定制者的刻意要求,就忠实原作,把水痕也当作图案的组成部分烧在瓷器上。收到这样的产品,这位贵族自然有些不高兴。可当他发现瓷器上水痕与图案一模一样时,才情不自禁地赞叹技艺高超绝伦。

 

      瓷器改变饮食习惯

 

      在这些展品中,除了大小不一的成对花觚、顶着盖子的大罐子等摆在那观赏或者插画的器物,还有成套的碗碟、茶壶等,有一对小杯子甚是可爱。杯面上绘制的是中国传统的童子春牧图和雏燕凌云图,杯腹中仰莲瓣形的开光内绘满果树结实纹,图案盈满密实,是传统的花纹。不过在造型上与中国传统杯盏完全是两个模样了。

 

      实际上,这是当时欧洲特别定制的奶杯,模仿了欧洲金银杯子的造型,欧洲人饮茶或喝咖啡时,这个杯子便是专门用来装牛奶的。

 

      从摆在柜子里的花瓶到餐桌上的用具,瓷器从装饰到实用的转变得益于法王路易十五的改革。路易十四的这个儿子跟他父亲一样热爱瓷器,下诏要求将宫廷里原有的金银餐具熔解另作他用,用餐时全部改用瓷盘子、瓷杯子等。作为西欧时尚的风向标,王室的行为迅速风靡至民间以及西欧各国的宫廷里。

 

      除了用瓷器能装装面子,下层百姓不再使用粗笨又不易清洗的木制或陶制餐具,食用卫生可提高了不少。日用革命成功的背后,自然离不开源源不断的瓷器输入,根据丹麦东印度公司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的一份资料,三艘丹麦货船运载的瓷器中,咖啡杯有149337件、茶杯307318件、茶具522套、牛奶杯748件等。

 

      据《Porcelain from the Vung Tau wreck》记载,头顿沉船的货仓内,茶具和模型等占有压倒性的数量,丹麦货船中也有大量的茶具。就在货船沉没十多年前的1680年,一位荷兰医生邦迪高提出了日饮200杯茶能治百病的观点,随着茶具一块来的中国茶,成为欧洲人最潮的饮食风尚,两者相辅相成,成功地植入到了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之中。

 

      制瓷技术西传

 

      任300年海水冲刷与泥沙覆盖,头顿沉船里的青花瓷出水之后依然蓝光幽幽,还是那清朝的不朽风韵。路易十四的特里亚农瓷宫却在建成几年后就开裂了,屋顶渗水,颜色消退。墙面的用材都出自法国制造的低温软陶,完全扛不住风吹雨打,当蒙特斯潘夫人失宠后,瓷宫最终被拆除,重新营建了一座更恢宏的特里亚农宫。

 

      在买了几百年瓷器后,路易十四时代的欧洲工匠依然琢磨不透中国瓷器的神秘材料和制造技术,加上当时中国政府对旅华传教士严格的人身限制,欧洲难以获知核心的配方。

 

      受康熙皇帝的邀请,路易十四派遣了一批传教士前往中国。其中有一位取中文名叫“殷弘绪”的教士,在传教同时运用西医医治百姓获得了信任。他通过与江西巡抚郎廷极的私人关系,在官方默许下在景德镇整整住了7年,自由出入瓷器作坊,“为了交接中国工人制作瓷器的方法,我煞费了苦心,”最终他探听到了瓷器制作细节和原料配方,分两次写成报告,夹带了样本寄回欧洲。

 

      从此瓷器的制作工艺不再神秘,欧洲人开始自己制造美妙的中国瓷器了。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