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中国古代乱世文人的一个缩影

   内容提要:阮籍早年尚志,但是由于遭到政治的昏暗,他无心入仕,只用隐讳的诗文,用放诞不羁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反抗。在中国历史上,像阮籍一样的人很多,他们多是中国的文人。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他们有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避儒就道成为他们身处乱世的选择。但这是一种消极的反抗,无济于事,中国文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脱离了真正的反抗力量——劳动阶级,这种阶级局限性直到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时期才被克服。

  关键词:阮籍;乱世文人;反抗;劳动阶级

  一、在中国历史上,阮籍是以放荡不羁著称的。但是作为一个文人,他并非起初就如此的。

  从其家世来看,阮籍的父亲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才华出众,而又有种傲然的风骨,很得曹操赏识。虽然早年丧父,但阮籍还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他“十四、五岁的时候即以勤奋好学、不慕虚荣、道德高尚的古代贤者——颜回、闽子赛为效法的榜样,刻苦攻读《书》、《诗》,学习儒家有关修身养性和治国平天下的种种道理。”〔1〕饱读诗书的阮籍在文学上取得了很高的造诣,许多流传至今的诗篇就是最好的证明;他还喜爱击剑,并经常练习,剑术达到了较为精湛的程度,在其《咏怀诗》第四十七首中他这样写道:

  少年学击剑,妙伎过曲成。英风接云霓,超世发奇声。
  挥剑临沙漠,饮马九野坷。旗帜何翩翩,但闻金鼓鸣。
  军旅令人悲,烈烈有哀情。念我平常时,悔恨从此生。〔2〕

  不仅如此,在修身养性方面他也堪称一流。

  在那个年代,科举制尚未创立,想要进入仕途多是靠“进入国子学读书,身怀一技之长,得父辈恩荫”〔3〕,但要想真正得到朝廷的重视还是需要通过察举和征辟。于是,“名,成了入仕的最大资本。”〔4〕文采,剑术,涵养,有了这些,便有了名,有了入仕得到重用的资本。

  阮籍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曹魏政权处于强势的时候度过的,在当时士人积极奋发精神的影响下,又因着父辈与曹氏家族的感情,他的建功立业之心已是非常强烈。“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5〕然而,等到阮籍真正到了可以踏上仕途实现自己多年宏愿的年龄时,社会的政治权力结构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齐王曹芳年幼执政,实际大权落在了掌管军队的司马氏父子手中,曹魏中央政权逐渐式微。此后对皇位觊觎已久的司马氏集团就开始了篡权的计划,政治也随之走向了黑暗。正始十年司马懿制造“高平陵事件”,“著名士人何宴等人并受诛戮,史称此次诛戮‘天下名士去其半’”。〔6〕“高平陵事件”之后,他们的真面目终于公诸于世,为了遮掩自己的丑陋行径,拉拢当时的名士成为他们的一种重要手段,如若不与之合作,则以武力镇压,正始名士的悲惨命运便由此开始。

  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的残酷斗争无疑将整个社会推入了黑暗的深渊,文人这一敏感的特定阶层在面临这一残酷的现实环境中,其建功立业的机会和期望不但被剥夺,而且,其政治信念和伦理理想也遭到彻底的摧毁更面临着朝不保夕的性命之忧。在政治高压下,文人名士或丢命保节,或丢节保命,而阮籍大概是两者都不愿丢,他想活着,想干干净净地活着,但是声名威望已经让他走进了司马氏父子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他难以逃脱。装作糊涂,逾越常规也许是他最好的选择,于是,早年积极入仕之心已荡然无存,他走上了放荡不羁之路。对于司马氏强塞给的官职,如果真的推托不掉,就上任敷衍了事。不论是否为官,他都是终日饮酒,烂醉如泥,或驾车纵行,途穷恸哭而返。清醒的时候吟诗作赋成为他寄托理想,抒发悲愤的最好办法。《咏怀诗》中的不少篇章都是这种心情的流露,如第二十二首:

  幽兰不可佩,朱草为谁荣?
  修竹隐山阴,射干临增城。
  葛蕾延幽谷,绵绵瓜瓞生。
  乐极消性灵,哀深伤人情。
  竟知忧无益,岂若归太清。〔7〕

  可以看出,悲愤失意的阮籍对“太清”之境充满了向往。

  二、历史上像阮籍一样的人很多,他只是中国古代乱世文人的一个缩影。

  幽兰、修竹,这些意象在中国古诗词中出现得太多了,以此为喻表达悲愤之情的诗篇在《全唐诗》中稍微一翻就能找到不少,中国历史上像阮籍一样的人实在太多了,他们因为仕途失意而纵情于酒,吟诗作画,回归田园。陶渊明看不惯官场的相互倾轧,一首《归园田居》让后人为之折服;杜牧、李商隐、张祜、许浑、赵嘏等一大批晚唐诗人无奈盛唐的气象已去,国势日趋衰微,面对现实,他们自感无力,只在悲苦的咏叹中过完余生,杜牧也成为沉溺于青楼妓馆的名人。“元四家”之中的著名画家王蒙生活在元朝走向灭亡的时候,社会的动荡粉碎了他原本美好的梦,没有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他也就失去了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于是,归隐山林也就成为他的绘画作品的主题。 责任编辑:泽恩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