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热闹"春晚"在唐朝 舞马口技歌舞等一应俱全
“春晚”是现在的名词,古代虽没有这样的叫法,但类似的文艺活动在春节期间却从来都不缺席。在除夕那天,由各行商贾抬着彩楼,吹吹打打,来到布政使司大堂前,举行大型文艺汇演,名曰“演春”(类似于国外的狂欢)。
“春晚”是现在的名词,古代虽没有这样的叫法,但类似的文艺活动在春节期间却从来都不缺席。在除夕那天,由各行商贾抬着彩楼,吹吹打打,来到布政使司大堂前,举行大型文艺汇演,名曰“演春”(类似于国外的狂欢)。
表演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出现了类似今天相声表演的“俳优”;有起源于汉代的舞龙舞狮,耍龙灯,叫“龙舞”;有的演社戏;“看戏”是人们过年最主要的娱乐,也是最具“春晚”色彩的形式。而一般的大户人家,在春节期间,会雇戏班唱大戏,热热闹闹的一直延续到元宵节后。
自汉武帝开始,为庆贺新年,每年都举办“春节联欢会”,节目形式当然没有现在丰富多彩,以杂耍或者杂技为主,包括走绳、藏人幻术等节目,堪称杂技版“春晚”。这样的“春晚”坚持了64年。
10小时的“歌舞盛宴”
古代,最热闹的“春晚”出现在唐朝。唐代春节同样放假7天是最重要的节日。唐代宫廷除夕有大筵,通宵达旦,重臣、亲属均需陪伴皇帝“入阁守岁”。宴席共持续10多个小时,吃喝退居其次,看歌舞表演是重点。
虽然叫歌舞,但涵盖内容远比今天丰富。有语言类的滑稽节目,如优人表演;有竞技节目,如相扑、角抵;有杂技节目,如顶竿、走索;有魔术节目,如吞火、手技;有功夫节目,如射箭、耍刀……此外还有驯兽、舞狮、口技等。在唐代“春晚”上,最让人称奇的是“舞马”,高头大马们会按着音乐的节奏起舞,口衔酒杯,半跪送至客人桌前,最多时百匹同时表演,蔚为壮观。
“春晚”真功夫
唐代是个开放的时代,“春晚”歌舞来自两方面,一是本土传统技艺,一是西域的舶来品。两者颇有重叠之处,比如顶竿、舞狮、顶盘子、抛坛子等,本土可追溯到汉代甚至春秋时期,但西域也有传入。西域文化对唐代影响最大的可能是幻术(魔术的一种),它伴随佛教而来,以展示各种“奇迹”,吸引信众。
唐代“春晚”并不好演,因为当时演员身份低,言语不慎便会招致杀身之祸,特别是优人取乐,决不能映射朝政,或拿圣人开玩笑。此外官员四面围坐,表演者稍有不慎就会穿帮,需要很高的技艺。在宫廷表演时,曾有走高索的演员失误坠地而死,皇帝下令,降低绳索高度。但这只是象征性的举措,表示一下皇恩浩荡、体恤下人而已,唐玄宗时,大年初一还会让走索艺人在宫外表演,让百姓围观。当时绳索多是软绳,难度较高。
唐朝还有许多女艺人,她们技艺高强,个性夸张,传说中有女艺人擅顶竿,上可容10多个人攀爬表演,她在下面健步如飞,此外还有女相扑艺人,足以战胜须眉。在唐代军队中,还聘请过女艺人教授剑法,可见当时表演者技艺之高超。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