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在悲怆中坚持考古科研

李济(1896.7.12-1979.8.1),人类学家、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1920年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后,转入美国哈佛大学,读人类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李济(1896.7.12-1979.8.1),人类学家、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1920年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后,转入美国哈佛大学,读人类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1922年,李济哈佛大学毕业,返回祖国,受聘于清华大学,任国学研究院讲师,后长期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职,1949年后赴台湾大学及史语所。他主要致力于殷墟陶器、青铜器的研究,著有《西阴村史前遗存》、《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辑、《李济考古学论文集》等,又与他人合著有《古器物研究专刊》。

      

      1928年,受傅斯年之邀,李济离开清华国学院,加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此后简称史语所)。1929年,李济作为当时中国唯一具有近代考古学知识和发掘经验的学者,被正式聘任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

      

      也是从李济开始,中国考古学开始摆脱历史学的附庸地位,成为一门以自然科学看待的独立学科。

      

      1933年4月,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在成立初,就由史语所所长傅斯年兼任第一任主任。1934年,李济接任筹备处主任,但仍兼任史语所考古组主任一职。

      

      大女儿于李庄早逝

      

      抗日战争爆发后,史语所和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最重要的支柱——李济带着一家老小六口(父亲、妻子、女儿凤徵、鹤徵、儿子光谟),从南京到长沙,再至桂林、越南、昆明,辗转数千里,备受艰难困苦,总算是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

      

      可万没想到,1940年夏,就在史语所议迁李庄时,年仅14岁的二女儿鹤徵在昆明突然患上了急性胰腺炎,因得不到药物及时的治疗而死去。

      

      李济夫妇在巨大的悲痛中于逝去的爱女作最后辞别,含泪打点行李,带领全家又匆忙前往李庄。心中的哀伤还没有淡去,1942年初春,在李庄宜宾中学读书即将毕业,17岁的大女儿凤徵又不幸染上了伤寒,一病不起。

      

      因为李庄缺医少药,大女儿终于不治,追随早逝的妹妹鹤徵而去。爱女临走的那天下午,握着父亲李济的手,有气无力地说,“爸爸,我要活下去,我要考同济大学,在李庄读书,永远不离开您……”

      

      李济的父亲李权面对两个从小未在自己身边唧唧喳喳,小鸟一样惹人爱怜的孙女不幸夭亡,更是悲痛难抑,身体彻底垮了下来,不久即中风瘫痪在床。

      

      在傅斯年宽慰下艰难支撑

      

      1942年3月27日,李济在李庄镇张家祠内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办公室,给傅斯年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5公里之外的板栗坳,其字句之间无不流露着悲痛、伤心、抑郁之情,信中说:

      

      “前日所谈,感弟至深。第亦自知最近生活有大加调整之必要,但恐西北之行未必即能生效,或将更生其他枝节。数月以来,失眠已成一习惯,中夜辗转,窃念研究所自成立以来,所成就之人才多矣,而弟愧不在其列,有负知己,诚自不安,然此亦非弟一人之咎。弟自觉今日最迫切之需要,为解脱,而非光辉。衷心祈求为数年安静之时间,若再不能得,或将成为一永久之废物矣。”

      

      傅斯年收到信遂即回信,除了给予同情、理解和好言相慰外,还为李济想出了一些解脱之法,如到西北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等等,以缓解其心中的压力和情绪。后来,傅斯年又找到李济进行推心置腹的恳谈,他诚恳坦率的劝慰最终说服了李济,此时此刻,李济心中也许清楚,无论从哪方面来考虑,都不容许自己轻易地对呕心沥血为之经营的事业撒手不管。况且,此时西北科学考察团正在紧张地筹划当中,中央博物院对岷江流域彭山一带的田野发掘刚刚取得大捷,并酝酿对牧马山墓葬的大规模发掘。

      

      在李庄完成多部著作

      

      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办公在长江边的张家祠,而李济一家则住在羊街7号,两地相距不过三百米。每天,李济沿着这条路从家到单位,从单位到家,他尽力从家累中抽身,力排琐碎的行政事务,俯身书案,潜心对前期发掘的研究进行整理。

      

      他以殷墟发掘为基础,通过专题和综合研究,建立了殷商文化在历史上的地位,并写成中文著作《殷墟器物甲编:陶器》、《西阴村史前遗存》、《李济考古学论文集》等,英文著作有《中国民族的形成》、《中国文明的开始》、《安阳》等等。(原文刊于《宜宾日报》2015年7月30日B4版)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