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燏:中国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的奠基者

      曾昭燏(1909——1964),双峰县荷叶镇人。1933年中央大学国文系毕业,后留学英、德,习考古学与博物馆学。1938年回国,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专门设计委员,参加云南大理苍洱古代遗址和日川南溪彭山东汉崖墓的发掘工作,设计举办远古石器展览和青铜器展览,抗战胜利后,参加战时文物清理委员会、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和敌伪文物统一分配委员会的工作。为联合国世界博物馆协会九个中国会员之一1950年任国立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1955年任南京博物院院长,并兼任江苏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  合会副主任、《考古》和《江海学报》编委等职。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当选全国政协二、三届委员,全国第三届人大代表。主要著作有《读契文举例》、《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合作)、《彭山汉代崖墓考古发掘报告》、《江苏省十年来考古工作中的重要发现》等。

      曾昭燏系曾国藩大弟曾国潢的长曾孙女。清宣统元年(1909)正月二十七日诞生在湘乡县荷塘万宜堂(今属双峰县荷叶镇)。其祖父曾纪梁,号介石,足竹亭房下纪字辈唯一在乡里的一个,故为大界曾氏族长。其父广祚,字延佑,号泳周,江苏候补道,诰授中宪大夫,著有《屏锲斋诗文》行世。曾昭燏自幼就与二哥曾昭抡、胞姐曾昭浚在家受父训、读家塾。因聪明好学,她12岁就由堂姐曾宝荪带至长沙艺

      芳女校读书,从初小一直读至高中。受曾宝荪的影响,曾昭燏也终身未嫁,致力于教育和科学事业。1929年,曾昭燏在艺芳女校高中毕业后,得到曾宝荪的支持考入了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外语系,第二年转读国文系师从胡小石教授,而当时曾归抡正在该校任教。

      1933年,曾昭燏在南京中央大学毕业获文科学士后,曾任金陵大学附中文史教员。1935年,她随二歌曾昭抡留学英国,入伦敦大学研究院学习考古学。曾昭燏发扬曾家学风,刻苦攻读,第二年即获考古学硕士,旋转德国柏林大学研究院实习博物馆学。不久,为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员,参加了柏林地区及什列斯威格田野的考古挖掘。1938年,曾昭燏在德国柏林实习完毕后返英国,在伦敦大学考古学院任助教。

      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曾昭燏,身在海外,心系抗日烽火中的祖国,放弃了伦敦大学考古学院之聘,毅然回国。1938年9月底,她途经香港、越南到达昆明时,受国民政府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之聘,任专门设计员。抗战时期,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辗转于川、滇,后来迁至距昆明10余里的郊区龙泉镇附近的起风庵。这是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村庄背山依水,在夜深人静时常闻狼嗥,颇使人生畏。面对这种艰苦环境,受过耕读家风薰陶的曾昭烯,毫无怨言,积极投入筹备处的研究以及各项征集、调查、发掘等工作。不久,筹备处派她与吴金鼎等专家赴大理苍洱境内参加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这次考古发掘是曾昭燏从国外学习考古科学技术和方法后,在国内第一次开展田野考古的实践,从1939年3月至1940年9月这段时间里,她共发掘了马龙、佛顶甲、佛顶乙、龙泉等5处遗址,获得了大量实物资料。这是我国考古学家第一次运用外国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进行的一次“锄头考古”活动。经过整理研究,考古学家认定云南这一地区的文化面貌与中原地区有很大差异,并定名为“苍洱文化”。这是曾昭燏等考古学家对我国西南部考古发掘工作的重要贡献,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为此还专门出了专刊。1942年,她与吴金鼎合编了《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一书,分甲、乙两辑出版,甲辑为新石器时代考占,乙辑是曾昭燏执笔的。由于当时印刷条件极为困难,全书数十万字均由她用毛笔誊写,才得以石印出版。这部考古报告的发表,对研究云南地方古代历史南沼史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依据,足我国边疆考古的重要成果。

      1940年6月,昆明遭到日寇敌机肆无忌惮的轰炸。,为丁使国家文物珍品免遭破坏,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又从云南迁至四川宜宾县和南溪县之问的李庄镇。在这里,曾昭燏和吴金鼎等考古学家主持了四川彭山县汉代崖墓群的发掘工作。她还与现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著名考古学家夏金鼎共事过一段时间,建立了融洽的工作关系。曾昭燏率筹备处的工作人员对川康民族进行考察,她走遍了凉山少数民族地区,撰写考察报告14篇,约百万字。

      在四川南溪李庄工作期间,曾昭燏还亲自筹办了一次远古时代旧石器展览会。这批展览品是法国考古学家摩梯耶父子从世界各地搜集起来,以后转售给我国的,当时收藏在南京博物院。这次展览是很成功的,使村镇上数千名观众深受一次历史知识与考古知识教育,向当地群众宣传了博物馆的性质和作用,增进了学者和人民群众对博物的知识。她还重新整理编写了1937年在德国出版的《博物馆》一书。该书内容分绪论、组织、管理、建筑、设备、收藏、保存、研究工作、教育工作、战时工作等10章,扼要地叙述了博物馆工作各方面的基本知识,是我国第一本开创性的博物学研究专书。

      1940年至1944年,中央博物馆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合作,拟定对四川境内进行一次庞大计划的考古,按计划首先对成都附近彭山县的汉代崖墓进行发掘,曾昭燏以极大的热情参与了此项工作。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考古队员共清理了76座崖墓、2座砖瓦墓,出土文物达数百件。曾昭燏不仅夜以继日地亲自主持发掘工作,而且在发掘结束后,又及时进行室内整理工作。在正式发掘报告未编写出来之前,她就提前撰写了《从彭山陶俑中所见汉服饰》的论证文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曾昭燏随中央博物院迁南京原址。这时,她除担任”战时文物损失清理委员会”、“战后文物保存委员会”等组织专门委员外,还代理了由考古学家李济担任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主任职务。当时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旧址,遭到日本侵略者的轰炸破坏,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在极端艰苦困难的条件下,曾昭燏千方百计开展考古展览活动。她先后主持举办过2次展览,一次是汉代文物展览,另一次是青铜器展览。这两次展览都是借用外单位场地展出的。1948年春,中央博物院陈列室初步建成后,她又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r一次规模较大的文物展览。

      1948年,曾昭燏参加了联合国博物馆游会,成为该协会的9名中国会员之。

      1949年4月23日南京获得解放,博物院筹备处与祖国一起开始了新生。翌年3月,博物院筹备处被正式命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首任院长徐平羽,副院长曾昭燏。不久.曾昭燏被任命为院长。

      1950年,南京博物院开始对南唐二陵(即李煜和李陵墓)进行考古发捆工作。曾昭燏亲自主持了新中国第一次发掘帝王陵墓这项艰苦的工作。发掘结束后,她又及时组织编写报告。报告对南唐墓葬的建筑特点、埋葬制度及随葬品,都作了洋尽的论述;并结合文献资料,对当时的宫廷制度、服装制度以及雕塑彩绘艺术均作r精辟的论证。《南唐二:陵发掘报告》属中国第一项考占成果,是研究南庸史不可缺少的参考书。

      五十年代,曾昭燏在担任南京博物院院长职务的同时,还先后兼任治淮文物工作队和华东文物工作队队长,对筹划治理工程中的文物工作和辅导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江苏5省的重点考古发掘工作,均作出重要的贡献。她还在“中央考占训练班”和南京大学历史系讲课,满腔热情地培养人才。

      她高度重视山东省沂南画像石墓的发现。在该墓挖掘完毕后,为了出版一部较好的报告书,她自任主编并亲自执笔和参与挖掘的同志共同出版了《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1956年3月)。该书中许多考证都是曾昭燏亲自论证的,它和《南唐二陵发掘报告》同样是一部大型的考古报告专书,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意义。

      自1950年至1954年,南京博物院作为考古的重要教育宣传阵地,举办了各种陈列展览,最早的《社会发展史》,后来的《中国历史文物陈列》和《江苏历史陈列》等。所有这些陈列展览方案书,无一不是经过曾昭燏反复考虑提出修改意见,然后才确定下来的。

      在考古学研究中,曾昭燏还与尹焕章合作,撰写了两篇很有影响很有价值的论文;一篇是《试论湖熟文化》(载《考古学报》1959年第4期),此文是在占有大量考占调查和发掘资料基础上撰写出来的综合性论文,使湖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性考古文化流传至今;另一篇是《古代江苏历史上的两个问题》(载《江海学刊》1961年第12期),文章不仅集中了江苏地区的考古成果,而且还采用了东南各省的考古材料,广征博引,印证历史文献,对东江古代史的研究工作作出了新的贡献。

      曾昭燏身为博物院院长,却从不以领导者自居,处处以身作则。她经常深入业务实践,参加田野工地上的测绘、库房藏品的登记编耳、展览室的现场布置、说明卡片的撰写。她一身以清贫自守,从严律己,她从不玩古董,还把自己收藏使用的祖传清同治瓷茶具、民族工艺的藤编桌椅无偿捐给国家。她不忘曾家祖训,处处严守勤俭家风,不乱用公家一张纸、一个信封;她衣着朴素,家中摆设也很简陋,但遇他人经济拮据,即解囊相助,凡此种种,都是院内同志的楷模。

      六十年代初,曾昭燏致力于祖国统一的行动,追求过加人中国共产党组织,可惜均未能实现而过早弃世。1964年3月,她因患精神病和高血压症,入南京丁山疗养院疗养。她是在思想苦恼中不得解脱不幸离开人世的,时为1964年12月22日,终年54岁。

      从1938年回国直至1964年去世,近30年里,曾昭燏对我国考古学和博物馆学贡献很大,硕果累累,被誉为“著名的考古学家和博物馆学家”、“我国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的奠基人之一”。由于她勤勤恳恳,成绩显著,毛泽东主席在一次讲话中曾经说到她,说曾国藩的后代还有个叫曾昭燏的。

      曾昭燏生前是许多学术与政治职称的获得者,后来又被选举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她终身未婚,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考古、博物馆事业。她生前最喜欢朗诵恩师胡小石先生题陈舍光画杨柳的一首诗:

      淮水东边旧时月,曾照畸入画柳枝。

      今日春光君不见,无边金缕燕来时。

      今日祖国的大好春光曾昭燏是不得而见了,然她魂梦萦绕的考古博物馆事业已大大发展,曾昭燏如若有知,在九泉之下一定会是宽慰含笑的。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