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硕琦:心象重彩山水 江爱松的艺术世界

江爱松,1943年12月出生于福州琅岐岛。独创“心象重彩”现代山水国画,福州画院专职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北京中联翰墨书画院院委会主席、福建海天书画院名誉院长、纽约国际英格伦艺术院名誉院长、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等职,五十年来,江爱松先生潜心研究、探索与创作,成功地将东方艺术的“静”和“净”与西方艺术的“真”和“幻”融为一体,创造了全新的“心象重彩”现代山水国画艺术风格,并创作了一大批现代国画经典作品。

       江爱松,1943年12月出生于福州琅岐岛。独创“心象重彩”现代山水国画,福州画院专职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北京中联翰墨书画院院委会主席、福建海天书画院名誉院长、纽约国际英格伦艺术院名誉院长、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等职,五十年来,江爱松先生潜心研究、探索与创作,成功地将东方艺术的“静”和“净”与西方艺术的“真”和“幻”融为一体,创造了全新的“心象重彩”现代山水国画艺术风格,并创作了一大批现代国画经典作品。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荣宝斋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十多家出版机构,先后出版了江爱松“心象重彩”山水国画作品集。


      画家江爱松以他富有特色的艺术风格,戛然独立的心象重彩山水的艺术形态,引起画坛的瞩目。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应邀赴美举办画展,即获得异国文化艺术人士的青睐,收藏家和文化学术机构开始关注并典藏他的作品。


      这批作品的典藏费用,支持他到美国多个城市做文化旅游,并把博物馆、艺术馆作为他深入学习西方艺术经典、研究绘画大师的课堂。江爱松在大学读书时曾专攻油画,但对西方绘画的理解还限于印刷品,对色彩的深入体认,还是得益于对原作的近距离研究、观摩,获益匪浅。


      江爱松酷爱诗文、书画,又喜欢思考,对儒释道哲学也颇多关注。大学毕业后曾从事文学艺术行政管理工作,后又到绘画专业机构福州画院任副秘书长、福州美协任副主席等。


      江爱松为人低调,数十年来潜心研究画理、埋头探索创作。为深入理解民族绘画传统之神髓,读懂古人,他对宋、元、明、清大师的绘画,曾下过苦功临摹、研读。他的座右铭是:师古、师今、师自然。
      他认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哲学思想。和则生,同则灭。他认为现代民族绘画既要立足本土文化、以传统绘画为根源,又应以国际视野主动吸纳人类优秀文化中合我所用的元素,他追求“将东方艺术的‘静’和‘净’与西方艺术的‘真’和‘幻’融为一体”,以创造他新形态的现代“心象重彩山水画”。


      我国的传统重彩画,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品格。江爱松在他的现代心象重彩山水画色彩语言的创造中,采取突破与融入的双重策略。突破传统“随类赋彩”、“以色貌色”观念,而融入西方绘画光色的调式思维、冷暖观念、媒材个性色彩效应等思想,同时又把装饰绘画、金碧山水的形式语言纳入其中,融为一炉,他善于运用矿物乃至金属颜料,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意象赋彩的重彩语言系统。


      江爱松以道法自然为画学之大道。多年来,他非常重视到大自然中去,一方面是为了陶冶性情,得山川之助,同时也为了搜尽奇峰为艺术创造而胸储丘壑。他的山水创作具有西方写实性元素,但他并不像西方风景画家那样对景写生,局限于画眼前之景,而是心与物游、神会山川、物我交融,形成潜象于灵府。又以水墨丹青为媒介发之于笔端。


      他的山水画具有真山真水的形态,但并不能确切具体指认此画是何地山峰、何处名胜,有些画也可能具有某地的特征、影子,但他更重视境界的创造。因此,江爱松把自己的画称作心象重彩山水。


      “象者文也”,心象乃非实在存在,乃世界在我心灵中的映象,但与镜像又大有区别。镜像属物理性光学反映,心象则受画家的情绪、观念、性格,文化修养、价值标准、生命感悟以及审美判断的制约与影响。画家在创作构思的启动之下,由心象而生成艺术意象,并以意象为本体,创生出独特的艺术境界。同时也折射出艺术家个人的心性、气度。因而,心象、意象、意境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意象反映出艺术家与外在世界的心灵交通,回环往复的错综关系。反映出自然特征与艺术家感兴特征的共振关系,艺术家用自己的审美意识选择、过滤、剪裁、组合、熔铸外部世界。意象就是画家意识中经过加工、组构、熔铸的外部世界,但它打有生命体验的烙印,也映照出创作主体的人生境界。心象重彩山水恰恰体现出中国体验哲学的特征。


      “诗情缘境发”(皎然),江爱松笔下的山川景物,赋有浓重的诗情色彩,富有诗性特征,但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缘境而兴发的。意象由造化神奇所感发,由富于想象、幻想力的艺术心灵所构造。心象重彩山水者心灵所构造的艺术世界也,于天地之外别构灵奇也。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