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研班导师如是说

清华美院培训中心是个包容性很强的学术园地,提倡多元审美和百花齐放的开放式教育。各种不同风格和特色的工作室导师都能自由畅谈,讲授笔墨技法、绘画理论以及自己的心路历程和案头经验。一个画家要把画画好,那是他的本职;一个教师要把书教好,引导学生走正道,也是教书人的本职。

      文/施云翔(清华美院培训中心客座教授)

 

  清华美院培训中心是个包容性很强的学术园地,提倡多元审美和百花齐放的开放式教育。各种不同风格和特色的工作室导师都能自由畅谈,讲授笔墨技法、绘画理论以及自己的心路历程和案头经验。一个画家要把画画好,那是他的本职;一个教师要把书教好,引导学生走正道,也是教书人的本职。
  
      现在的社会竞争意识强,也导致部分画家急功近利的思想和一股浮躁之风,为了市场,时下有些画家大量重复自己,学生又大量重复老师,而大批绘画者又盲目重复市场热销的作品,传统的优势受到了冷落。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学习传统,这个问题值得注意。
  
      导师要引导学生走正道,培育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走自己的路,而不是让学生去模仿老师或重复老师的笔墨样式和绘画语言。如果一个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全都是跟自己一个模样,那就是误人子弟了!我以为教师的教育重点还不是只讲自己的表现手段和图式,应多讲传统和历代名家的经典之作,因为每个导师讲起自己的东西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让学生不能独立思考只能跟着老师的感觉走,最后成了“模仿秀”。学生不自觉地步入老师的陈法而落入窠臼,再也走不出来了。这个问题,我仔细想过,也一直在考虑如何应对和处理,面临这个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很重要。

 

      要将书教好,首先得搞清楚自己该教什么?如何教?不断地讲自己的表现技法,还不如多讲些传统的技法。讲自己的图式风格,还不如多讲些历代名家和大师的风格形成。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画的学问有多大,我们很难讲透,但只要我们刻苦深研,就很容易梳理清它的文脉与传承。因此我赞成有位优秀导师的教学观点,即强调对学生判断力的引导,其实我们重点要讲的也就是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作为一名从事绘画传授的教师,首先对学生要讲的是中国的美术史、历代和当代的艺术观念、历代名家的经典作品以及历代名家的生活背景和他们所处的历史时期以及地域文化而导致他们风格的形成,及风格形式的演变,包括审美意趣的变迁,我认为这是教学的重心。不然教学一定是混沌的。不知道艺术本体的联系,不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脉传承关系,不了解中国画形式与风格的演变史,我们今后如何走得下去?

 

      第二,在我们今天这个思想自由开放的时代,信息、视听、通讯发达的当下社会,学生缺少的不是自由选择的机会和权利,而是认识能力。中国画的形式表现在今天是多样化的。如何去品评一张中国画作品的好坏优劣,对学生来说,不知道以什么标准去界定。因为认识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不是一堂课就教会了,而必须是文化知识的沉淀与绘画经验的积累以及对笔墨识见的提高。

 

      第三,学习了解中国画当以认识在先,技法紧随其后。艺术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关于方法论的,而不仅只讲技法。技法是技术层面的东西。技术不同于艺术,它是浅层面的基础教育;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不是老年大学的技法教学,教技术的大有人在,重方法论的却较少。艺术院校是重方法论的地方,学院的教师、导师他们的本职任务是传播文化和道理。古人云“画者,文之极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强调认识能力的重要,强调中国笔墨的重要,是希望学生能对笔墨的品质有所认识与理解。只有在你掌握了对笔墨品质的认识和鉴别能力时,你才可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判断力,才能主动地选择自己的道路、方向、方法和手段,而不是被动地盲从他人。个人风貌是同自己的本性气质、情趣品味、审美取向以及生命的姿态有密切关联的。因此,风格的形成也是画家的自身品格的确立,风格的变化也是随着一个艺术家自身心性的修炼和心路历程的起伏而转变的。

  

      另外要说明一下,求新求变,是我们今天大力提倡的,但有的学员连中国画传统的技法都还没有熟练掌握,就逢人说自己要变,要创新。想急于弄出风格来,让人感觉到太浮躁,沉不下去,静不下来。其实一个不懂传统技法的人,是不可以去谈什么变法的。

责任编辑:小白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