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渐江到黄宾虹
高山仰止——黄宾虹启示录
黄宾虹被认为是新安画派的殿军,是新安绘画的集大成者、发展者,显然比之新安画派的领袖渐江,黄宾虹的确与其有相似之处,其一:都强调摹古,且都上溯宋元,其二:都不圄于古,强调以自然为师。如渐江的有诗云:“敢言天地是吾师,万壑千崖独杖黎,梦想富春居士好,并无一段入藩篱。”
黄宾虹认为:“名画大家师古人尤贵师造化,纯从真山水中写出性灵,不落寻常蹊径,是为极品。”黄宾虹对新安画派的发展不只是技法上的,更是理念上的,他对中国士大夫文人画做出改革,解决了中国文人画的内在问题。在清末民国的动荡时期,他推崇新安画派显然是有原因的。在内困外扰的民族危亡时期,是需要那种铮铮铁骨的爱国精神的。因此他认为士人画是最高妙的画,是逸品,在清末文人画日趋向甜俗的时候,士人画是可以振奋民族精神的。但同时他有强烈的改革要求。士人画虽然追求清高孤傲的人生理想,但在现实人生上采取退避的态度,恪守封建儒、道、禅的思想,退而隐之,独善其身,不与世间同流合污。显然在晚清动荡不安,内外交困的国情下,民主危亡的关头,作为文人知识分子的黄宾虹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是不会这样消极避世的,这也不符合黄宾虹的个性。因此他没有遵循渐江的人生理想,而是像康有为一样,认为中国包括中国画到近世已衰败之及,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于是他投入反清运动,宣传改良思想,努力实现艺术救国的理想,并从知性上来推动中国画的改革,推动文人画的发展。但他是从中国画内部而不是外部加以变革,不是要全盘否定文人画,也不象林风眠一样强调中西融合,以西法改造中国画,而是深入传统,不断耕耘,最终由技进乎道。他是在知识学养和技艺上完善了文人画,并祛除了传统文人画的弊病。在外人看来黄宾虹只走了三步,无非是其一:临摩研习古法,其二:师法造化,其三:融会贯通,无法而法。但在第一步上,他几乎是穷尽毕生精力去为之,到后面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了。黄宾虹之所以能在衰年变法,全在于其文化传统的深厚积淀,同时也在于其高远的目光和无止无修的探索精神。当然了,如果不是出于对绘画的热爱和复兴中华艺术的决心,并以之为毕生之追求,恐怕也没有什么能够解释的了。
在具体的绘画创作中,黄宾虹给我们提供丰富的经验,比如他理解的师法造化比写生更宽泛,并不仅仅是像西画一样对物描绘,可以是游观,可以是纪游,甚至可以是看照片,他主要强调游和悟,这往往比写生更重要。法为法则,理为物理,黄宾虹强调中国画必须先临摹后写生,即先掌握笔法和画理,然后再去面对自然,才能有所创造。固“初学(画)宜重视者三:一曰笔墨,由练习(书画)、读书得之;二曰源流,由临摹赏鉴悟之;三曰创造,由游览写生成之。非明笔墨则源流莫窥,未讲源流则创造无法,未讲创造则新境界又从何而来?” 即“法从理中来,理从造化变化中来。法备气至,气至则造化入画,自然在笔墨之中而跃现于纸上。”
对于传统的重要性及如何去面对传统的问题,黄宾虹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从他的艺术历程反观当代某些人的艺术理念是动不动否定传统,包括传统的笔墨、立意、造型、甚至是材料,以为这样才能有所突破。黄宾虹对待传统的态度,与保守主义者是有距离的。在当代回归传统的主流呼声越来越高,大家意识到只有深入传统,深入生活才能有所创新。黄宾虹在当今再次引人注目绝非偶然,是时代使然。是他使我们在经过非理性的冲动后回归到理性之路上来,其中之一,就是重新尊重和研究传统的问题。艺术的成熟绝非是简单的过程,黄宾虹告诉我们要以艺术为一生追求,要切忌浮躁,同时告诫我们作画,不能食古而不化,要出人头地,还要别开生面。
黄宾虹给我们的另一重要启示是他能顺应历史潮流而变法,这与其不保守的观念是分不开的。在黄宾虹时代,新安四家文人士大夫的观念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为革新意识不强,未脱离传统文人的价值观,因而显得守旧。因为他们在思想意识上,由于一如既往的遗民思想的影响,他们无力改变现实又不愿委曲求全,故退而隐居,遗世独立,自然不会有陶潜般怡然自得的悠闲状态,而是充满隐士的无奈和寂寞,英雄报国无门的感慨和愤世激俗的落魄心态,因而在画中感时伤物,托物言志,或寄情山水或寂寞孤傲,这一切显然受封建儒家思想影响更深,也是时代的局限。黄宾虹虽然极其欣赏新安画家的高风亮节、高雅志趣,但并不赞成其人生态度,因为时代在变,价值观也在改变。黄宾虹是站在时代的高度上,认识到传统文人的痼疾,发现了中国画的弊病并力图改革的。黄宾虹本人是典型的文人画家,但他决不是传统的文人画家。他不仅批评清代文人,还有传统的文人作风。中国文人向来恪守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其人生信念总是在钟鼎和山林间,在儒、道、禅之间徘徊。显然黄宾虹打破了这个自我封闭的圈圈,改变传统文人的作风。具体说来,在实践上,他积极投身革命和火热的生活,举社兴教、著文考古、买画经商甚至造币革命,实开一代文人新风。说他是“将文人画偏重于善的精神因素转化为美的抒情特质,将传统中国画重人格美修正为重自然美的关注点”是有道理的。他的艺术不仅仅是阳春白雪,而是既超凡脱俗又雅俗共赏,因为黄宾虹在思想上更开放、更时代、更先进。
遗世独立渐江与新安画派的艺术理念
新安画派以宋元为宗,推倪、黄为师,以渐江为首,他们大都身为明代遗民,带着国破家亡的遗恨,恪守儒家忠君爱国的思想,过着隐居山林的生活,可谓穷则独善其身。在绘画中融儒、道、禅为一体,画风冷漠荒寒、立意孤高简淡,同时又体现出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新安画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明清以来,文人画风日盛,风格日趋圆熟萎弱和甜怪自赏,绘事与人格力量及天地正气渐渐疏离,醇正之格日显淡漠。渐江等新安画家生在明清换代之时,坚守儒家崇尚节操的人格思想,保持着‘一如既往’的遗民心境。在艺术表现的具体行为中,新安画家们立足自性学习北宋和元人技法。笔墨简淡明洁,渴笔枯墨里隐隐透出冷峭和刚大的艺术精神,在他们笔下,新安山水涤尽了喧嚣软俗的气息,显现出冷静高洁的超逸格调。黄宾虹在《渐江大师事迹佚闻》一文中论道:‘有明一代,江南画学,渐趋邪、甜、俗、赖,不为士夫所重。独新安四家,趋向醇正,不为邪、甜、俗、赖,超出吴越,识力过人。’‘新安画派’作为一个标准的士人绘画流派,直接承继了宋元山水画家健康醇正的品格,在明清文人绘画风行的氛围里,这一画派堪称审美境界最高的地域性画家群体,人品艺品均开山水画一代宗风。”
新安画派的兴起既有历史的机缘,也有地理环境的因素,徽州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其灵秀的自然环境为画家提供了无尽的源泉。徽州是程朱理学的发生地,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文化最典型的地区,又是紧临浙海等发达地区的世外桃源。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激发了新安画家的灵感,建构了他们的人生哲学和艺术理想,使他们的绘画在明万历到清乾隆年间取得辉煌,当时著名者不下60人。
黄宾虹力推新安画派,主要是推崇他们的人格力量和画品,他把画分为三品:神、妙、能三品,三品之上逸品尤高。并认为“三品之中有学者为士夫画;浮薄入雅者为文人画;纤巧求工者为院体画;其他诡诞争奇,与夫谨愿近俗者,皆江湖、朝市之亚,不足齿于艺林者也”。
从渐江到黄宾虹,可以完整的看出新安画派的整个脉络以及发展,在我国美术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铄古铸今,从大师的笔下,能看出的不仅仅是绘画的功力,更是对学养人格以及情操的塑造,如能为今人所用,新安美术发展将开启新的辉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