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藏传佛教祈愿礼俗与健康的关系

  藏传佛教是“七世纪到十一世纪由印度引进的大乘显宗佛教和金刚乘密宗佛教思想文化,在号称世界屋脊的中国青藏高原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中形成的,是具有广泛思想文化内涵和鲜明地方与民族特色的佛教文化和信仰体系。”[1]藏传佛教作为一种信仰体系、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渗透到藏民族的精神世界,已成为人们思想行为的准则、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的祈祷文化是各类宗教中最为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

 

  一 、日常祈愿礼俗

 

  藏传佛教对藏民族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显。藏民族的价值观、人生观深受藏传佛教思想体系的影响,同时也充分展示在藏民族的现实生活当中。

 

  佛教对人生的认识以“四谛”为理论基础。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苦,不仅要受生、老、病、死等生理的痛苦,而且还要历尽社会的其他种种苦难。常见的苦有二苦、三苦、四苦、五苦、八苦、十苦等说法,甚至还有110种苦之说,从不同角度描述和分析了人世间的种种痛苦。佛教认为,要想远离烦恼、忧愁、嫉妒、怨恨等就首先必须净化心灵(经常作一些安心养神的祈祷活动),开发和增长智慧。

 

  藏民族相信“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轮回关系。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决定于因果关系,人的命运和人生的痛苦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是自己造因,自己受苦,什么样的“因”必然带来什么样的“果”,命运乃每个人自己往昔的业力所造成,而来世之命运又由今生之行为所定。若行善就会进入“三善趣”,行恶就要堕入“三恶趣”。“慈悲为本,普渡众生”是藏传佛教提倡的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这种道德行为不但体现在信仰者自我修持的需求方面,而且贯穿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之中。凡做事对他人有利的就是善,不利的就是恶,这种利他主义的道德观,在佛教中称为慈悲心、慈悲行、慈悲精神,所以在《大智度论》中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人们为求得来世的幸福,老老实实,忍辱无争,时时处处以慈悲心肠来感化和对待他人。人们在生活中力求作为一个教义倡导的和平主义者。

 

  这就是藏传佛教推向藏族广大民众中的道德伦理文化。这一文化又折射出了以拜佛、求神、转经、祈祷等为主体的宗教礼俗文化,它以独特的思想行为给予人们新的启迪。人们通过它来完成信仰,实现理想,坚定信念;通过它来寄托感情,调和平衡,对待生活。藏族地区的礼俗文化丰富多彩,就其祈祷礼俗而言,方式又多种多样。这些礼俗文化如同一只旋转着的万花筒,把人们带进了充满圣洁、博大、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

 

  (1)诵持六字真言

 

  在藏族地区,无论在嘛呢筒上,还是在石头或寺院墙壁上都刻有藏传佛教的祈祷语“六字真言”(或称六字箴言)——唵嘛呢叭咪吽。“唵嘛呢叭咪吽”是藏传佛教中应用率最高的咒语。从宗教角度而言,主要表现在人们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和渴求之上,从诵读六字真言的实际功效而言,根据密宗之说法,信仰者对密咒的正确诵读,对身体产生一种特殊功效,净心养性、防病健身、不生乱念就是其中之一,是故,藏族人对“六字真言”无人不知、无人不诵。

 

  (2)嗑长头

 

  这是一种五体投地的祈祷方式,也是藏族信教僧俗中普遍采用的拜佛祈愿形式之一。在佛教的感召下,人们为表明其信仰和虔诚,将跪拜礼繁缛化,全身俯地意示五体投地。这种叩拜法在藏族地区极为普遍,平日在家向佛、菩萨像行礼,已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磕长头的意愿都是为还愿、祈求保佑、赐福免灾、净化心灵等,同时叩拜者也达到了犹如无人之境地,心无杂念、心平气和。

 

  (3)转佛塔、嘛呢经轮

 

  转佛塔、嘛呢经轮也是藏族地区普遍的一种日常宗教行为。从宗教教义和人们的认识上看,转佛塔和嘛呢经轮有两层含义:一是为了静心健身,消除病疫、灾难,属眼前利益;二是为了求得超度,功德圆满,属长远利益。转佛塔与转经轮性质等同,是自我身、口、意的净化过程,又显示了对佛、法、僧“三宝”的感恩、敬仰之情。它的功效在于不但能够增加福运、洗尽一生罪孽、免受地狱之苦,而且是一种修行、种德的行为,依此止恶行善,超越自我。塔和经轮内由于藏有各种圣物而使其产生一种圣洁的“灵性”,人们通过转经会获得精神上的巨大满足,从而使心情愉快,心无杂念。

 

  (4)拨念珠

 

  藏传佛教信仰者最简单的祈祷方式莫过于手持念珠念诵经文。无论是白天、晚上,还是闲暇、繁忙,每日必须几千上万遍地拨动念珠,用简短的六字真言等颂词来祈求健康、净化心灵。

 

  (5)悬挂嘛呢幡

 

  嘛呢幡又称祈祷幡。在藏族地区,凡是认为有灵气的地方都有五彩经幡飘动,每一处经幡的集聚处都象征着每一个神灵的所在地,每一块经幡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意愿和祝福。千百年来,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民族就是一直习惯用这种方式来支撑自身的希望——平安、消灾、顺通、走运、和平、幸福。人们将经文、宝马图、吉祥马、龙、狮、虎等图案印在布上,挂在神灵依附处,让风吹动。经幡被风吹得摆动一次如同诵经一遍,如此,挂经幡者功德无量。经幡不断将主人的心愿与祈求转告神界,起到信仰者与神灵沟通关系的作用。

 

  我们应该肯定的一点是,无论是诵“六字真言”和转经轮、坐禅,还是磕长头、转佛塔、煨桑、祭祀神灵等,都在心平专一的心态下进行。诵持六字真言要心神专一,因为每个信仰者都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口诵赞词而心想他事是徒劳无功,正如叩拜时的心态,尤重在心意,情感专一虔诚。转佛塔、煨桑也能使人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情,因为,佛塔是神圣的,又是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中重大成就的标志,而煨桑又是与佛、菩萨、众神等沟通意愿之“天梯”。对佛的信仰和虔诚不得不使自己的心神平静,排出心中的一切杂念。这样,才可达到祈愿之目的。再如:坐禅,“禅”,其含义为“思维修”或为“静虑”,要求坐禅祈愿者必须心注一境,安静思虑,如是才能开发真正的智慧。总而言之,要祈祷就必须心诚、心静,要祈祷就必须使自己的喜、怒、哀、思、惊、恐、悲等七情六欲保持平衡得宜,要完全彻底地排除和抑制内心的愁苦焦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心诚则灵”。人不可能没有某种信仰,信仰是人们意识形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交织着爱、恨、从属、感谢等情感。信仰在人们的意识中将会形成一些有关的幻想和幻觉体验,仿佛看见了幻觉中的神灵,听到了它们的声音,同时在接受众神的启示。如此,就很容易和自然地进入心平气和之状态。藏传佛教的祈愿活动都是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进行,所以,这些祈愿礼俗有利于祈愿者的身心健康。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