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生如何上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明彩绘绢本《孔子圣迹之图·杏坛礼乐》局部

      入学的资格

      古代的学校有官学和私学之分,这在春秋时就已出现,到汉代有所发展,初步建立起了学校教育体系,唐代以后,各类学校教育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一般来讲,官学是由政府创办的,私学是由个人或一些民间组织创办的。学校性质不同,招收的学生也不同。

      官学特别是中央官学,主要是面向官员子弟的。以唐代为例,中央官学有六,分别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国子学招收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入学,太学招收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四门学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孙及平民中学习优异者,书学、算学、律学允许八品以下官员子孙及平民中有才干者入学。地方的州县官学,入学条件相对宽松,对学生的家庭情况要求不高。官学入学年龄没有统一要求。

      不过,对广大平民子弟来说,入私学读书较为普遍。民间的私学一般是私塾,“自行束脩以上”即可入学。入学的年龄,民间有“八岁孩提子,从师入学堂”的说法,也就是八岁开始上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入学的讲究

      在古代,学童入学前,要举行三个仪式,称为“入学礼”,大体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整理衣冠。古人非常重视仪表,《礼记•冠义》中说:“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正,辞令顺,而后礼义备。”可见,仪表的整洁、庄重是一切礼义的开始。在清朝的“入学礼”中,学童们要穿正式的长袍,黑缎子马褂,带圆形的黑缎帽,衣冠齐整,在学堂前排成整齐的队伍,恭候先生,由先生领入学堂。

      第二,祭拜孔子。学堂正中设有孔子先师的牌位,祭孔之后再跪拜先生,同时向先生赠送束脩。有送物的,多是腊肉、红豆、枣子之类。也有送钱的,据清代史料记载,一个学童一年约三至四两银元。之后是学童间相互鞠躬,表示互敬互爱。

      第三,开笔。在开笔之前,学童们先将手放入盆中洗净。开笔的内容主要有:朱砂开智、击鼓明智、描红开笔等。朱砂开智是用朱砂在学童的额头正中点上红痣,用“痣”和“智”的谐音,预示着将来学业有成。击鼓明智,是用鼓声警示学童,要勤奋不懈怠。描红开笔,是学童将自己带去的红纸铺在桌上,然后先生手把手的教学童书写笔画。开笔先生被称为“启蒙恩师”,如果学童将来学业有成,首先就要向启蒙恩师谢恩。

      古代课本简表(以明代为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注:太学采用三级六堂制,并非每个阶段读的书有所不同,而是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

      学校如何放假

      古代的学校没有寒暑假,私塾在每年十二月初十到次年正月十五之间放假,大约是35天左右,其余只有清明、端午各放一天。官学的假期有常假和特假。在唐朝时,常假是每十天,放假一天。特假有“田假”、“授衣假”。“田假”在五月份,“授衣假”在九月份,这两个假期都放假一个月,允许学生回家。不过,如果假期结束后不能按时返校,一年中违规放假超过30天的,以及事故假超过100天,病假超过200天的,都要勒令退学。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