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丁太子孝己相关问题辨析

      目前学界及网上流传着一些说法,如“妇好是武丁的第一位正妻”、“武丁太子孝己是妇好之子”、“妇好早死导致孝己被放逐而死”等等,流传甚广,影响也很大。但是这些说法多与殷墟卜辞的记载不合,颇多以讹传讹甚至臆测演绎的成分,故这里就这些问题略作辨析。

 

      一、祖己、孝己的问题


  祖己之名在传世典籍中见于《尚书·高宗肜日》,言高宗武丁以肜日祭祀成汤,有雉升鼎而鸣,认为是不祥之兆,祖己因此向武丁进谏祭祀不要过于繁琐丰厚。对于这件事,王国维在《高宗肜日说》里曾有段论述说:

 

  “卜辞又有一条云:‘癸酉卜,行贞:王宾父丁,岁,三牛;及兄己一牛,兄庚一牛,亡尤。’考殷诸帝中,凡丁之子,无名己与庚者,惟武丁之子有孝己,有祖庚,则此辞乃祖甲所卜,父丁谓武丁,兄己、兄庚谓孝己、祖庚也。兄庚后称祖庚,则兄己后亦必称祖己。殷人祀其先祖,无论兄弟嫡庶与已立未立,名礼皆同,是孝己得称祖己无疑。孝己之名,见于《荀子·性恶》、《大略》二篇、《庄子·外物篇》、《战国》秦、燕二策、《汉书·古今人表》,皆无事实,而《人表》列之于祖己之后、祖伊之前,自以为高宗时人,《世说新语·言语篇》陈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注引《帝王世纪》云:‘殷高宗武丁有贤子孝己,其母早死,高宗惑后妻之言,放之而死,天下哀之。’《家语·弟子解》亦云:‘高宗以后妻之言杀孝己’,其言必有所本。又古训杀为放,非必诛死之谓,则经之祖己,自必其人。顾经言祖己训于王,如王为高宗,则以子训父,于辞为不顺;若释为祖己戒祖庚,则如伊尹训大甲,于事无嫌。盖孝己既放,废不得立,祖庚之世,知其无罪而还之。”[1]

 

  王国维认为祖甲是卜辞中的兄己就是殷高宗武丁的太子孝己、祖己,这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是他认为“高宗肜日”是祖庚祭祀武丁,祖己训诫的是弟弟祖庚,恐怕有问题。

 

  《高宗肜日》这篇书,古人的解释都是武丁以肜日的方式祭祀成汤,这个说法已经有出土文献证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中有一篇《竞建内之》(此篇实际上是《隰朋与鲍叔牙之谏》篇的一部分),里面记载隰朋在向齐桓公进谏时,引用了《高宗肜日》的故事,开始说“昔高宗祭,有雉雊于彝前”,然后说了祖己进谏的话,高宗听了祖己的建议后,“高宗命傅说量之以祭”,就是武丁命令傅说减缩了祭祀的规模。[2]说明先秦时期就认为“高宗肜日”是武丁举行祭祀,而且主持祭祀的人是傅说,并非是祖庚或祖甲祭祀武丁,而且武丁之时的卜辞中就有祭祀孝己的卜辞(见下节),说明孝己的确如典籍所载是在武丁在位期间死去了,自然也不会存在“祖庚之世,知其无罪而还之”的情况,所以王国维之说是不可靠的。

 

      二、小王与孝己


  于省吾最早提出卜辞中的“小王”即孝己,“至于甲骨文之称孝己为小王,是由于小、孝音近字通。”[3]陈梦家也说:“孝己于卜辞称小王,他当是选中了为王而未及即位,即已亡故。”[4]小王死于武丁时期,这个学界无疑义,因为在武丁时期就有祭祀小王的卜辞(《合集》5029、5030、20022、20023、39809),如说“王同(兴)小王”(《合集》5030)、“侑小王”(《合集》5029)的卜辞和“御子辟小王不”(《合集》20023)的卜辞,“同(兴)”、“侑”、“御”都是祭名,或称“小王己”(《合集》39809),这些卜辞都属于师组小字类,黄天树经过考证后言“我们认为这批祭祀小王的师组小字类卜辞应晚到武丁晚期了。”[5]武丁晚期祭祀小王,说明小王的确是在武丁晚期或之前已经死去。

 

  又卜辞中的确有“小己”之称,辞云:“己亥卜,衍(侃)御小己,若。”(《合集》21586)此“小己”盖即“小王己”(《合集》39809)的简称,或因其前有雍己,故小王己称“小己”。然“小己”仅此一见,属于子组卜辞。陈梦家认为子组卜辞是武丁时期之物,时间“大约较晚”,[6]李学勤、彭裕商认为子组卜辞的主人是武丁的同辈人,卜辞时代是在武丁中期,略早于午组(午组年代大致相当于武丁中期或略偏晚),[7]此时祭祀“小己”,说明小己已经死去。而子组卜辞又言“己丑子卜,小王㐭田夫。”(《合集》21546)是说小王在田夫这个地方修仓廪之事,则小王此时还活着,这里面的可能是小王己是死于武丁中期,而且就是在子组卜辞的时间段内,起初还活着称“小王”,后来死了,向其致祭称“小己”。《今本竹书纪年·殷纪》里说:“(武丁)二十五年,王子孝己卒于野”,也认为孝己死于武丁中期前段,《今本纪年》是有问题的书,这个记载却与卜辞的记载相合。

 

  孝己在武丁时期的卜辞中,活着的时候称“小王”,死后称“小王己”或“小己”,祖庚、祖甲时卜辞称“兄己”,之后称“祖己”。“孝己”之名不见于卜辞而见于传世典籍,很可能如于省吾所言,“孝”、“小”音近,“孝己”是“小己”的音转,也可能是殷末帝辛时期重修祀典时更改或追加的,就象武丁称“高宗”一样,不见于卜辞而见于传世典籍。

 

      三、小王孝己与卜辞诸子难对应

  卜辞记载的子某很多,根据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的统计,有156名,[8]胡厚宣认为卜辞中的这些“子某”都是武丁的儿子,[9]也有学者认为不全是武丁之子,比如赵林就认为这些“子某”中有武丁亲生之子和武丁兄弟之子,也有其他商王之子,且至少包括了武丁的同辈同胞和非同胞兄弟,还可以将武丁时代子的范围,更扩及其他旁系兄弟,或祖辈、曾祖辈商王之子。[10]但其中武丁的儿子一定不少,孝己到底是诸子中的哪一个?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个是子弓,胡厚宣曾举出一条卜辞说:“贞:御子弓大子,小宰,十月。”(《前》4.16.6,即《合集》3256)认为:“子弓者,武丁之子,辞言‘子弓大子’,则大子即指子弓,而其义实为太子长子,或即继武丁为王之祖庚。”[11]

 

  胡厚宣说子弓是武丁的太子长子恐怕也是不对的,“御子弓大子”的意思是向死去的大子举行祭祀为子弓御除灾祸的意思,不是说子弓就是大子,更不是小王。子弓在武丁时期的官职是“司工”,就是周代的司空,卜辞里说“壬辰卜,贞:叀弓令司工”(《合集》5628正),“叀弓令司工”就是“令弓司工”的意思,司工在商代是分管手工业的官职,没有证据证明他就是武丁的太子小王(孝己、祖己)。

 

  一个是子渔,董作宾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一文中最早提出来这个看法,他在文中举了三个理由,认为子渔是武丁的嫡长子,则“子渔非祖己莫属”,[12]关于子渔的卜辞的确相当多,他几乎参与王室的所有活动:祭祀、征伐、田猎等,甚为活跃,地位应该很高,王宇信《试论子渔其人》一文对他的事迹考订甚详,认为“他在武丁时代曾参与政治活动并死于武丁之世”,[13]因此王迎认为:“子渔之名和妇好一起常见于宾组卜辞,显系宫廷重要人物。卜辞记录了子渔参与对直系先王的祭祀,如祖乙,祖丁,和父乙。这三王均为大宗之王,标志着子渔在商王朝宗教生活中的重要性。另一组卜辞记载‘子渔登于大示’,大示即大宗,说明子渔出自大宗无疑,他有可能就是武丁太子,周祭中死于登基之前的孝己。”[14]但是没有直接证据说他是太子,韩江苏、江林昌认为“孝己为武丁嫡长子,称世子,子渔在甲骨文中则看不出是嫡长子,如无确凿证据,不宜把甲骨文中的人物与历史文献中的人物等同起来。”[15]应该是比较中肯的意见。

 

  总之,孝己即祖己,为武丁的太子小王,应是武丁时期卜辞诸子中的某一位,但目前还找不到确切的对应者。非但孝己,根据《古本竹书纪年》所记,祖庚名躍(一作曜),祖甲名载,在他们即位之前的武丁时期,按照卜辞诸子的名称之例应该叫子躍、子载,然而武丁卜辞的诸子中也找不到对应的人,可能典籍的记载因为文字辗转通假或有讹误而与卜辞不合。

 

      四、孝己被杀或被放死说不可靠


  《孔子家语·弟子解》:“高宗以后妻杀孝己”,皇甫谧《帝王世纪》言“初,高宗有贤子孝己,其母早死,高宗惑后妻之言,放之而死,天下哀之。”[16]《家语》是汉代才出现的书,《世纪》当是在其说的基础上又做了演绎。

责任编辑:泽恩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