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红”:古代妇女所从事的缝制、刺绣等工作
枕顶
婴儿围嘴
腰带 刘辉 摄
杨光宇(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我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最基本的生产模式是“男耕女织”,男人狩猎、捕食,女人使用纤维制作。最通俗地理解“女红”,就是“针线活”,曾撑起了社会民生的半边天。从广义上来看,“女红”是指妇女们用针、线、剪等简单工具从事的手工劳动。狭义的“女红”,指家庭妇女为了家庭自用从事的手工劳动,如纺织、刺绣、缝纫、编织、剪纸和布艺,多用于制作服饰、配饰、织花、绳结等日用品。
从说文解字角度看,“红”古时的发音,同“工”(gong),指古代妇女所从事的缝制、刺绣等工作。春秋末期,有一部记述手工艺术的著作《考工记》,开宗明义就说“国有六职”,即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妇功。其中,“妇功”的职能就是“以丝麻以成之”。所以,“女红”又被称作“女功”、“女工”。
女人们都出去工作了,
当代还有“女红”吗?
杨光宇:当代的女人们已经淡忘了昔日的“女红”,越来越多地热衷于时尚与财富。“女红”逐渐变成了某种程度上的文化遗产。不过,在当代生活的语境下,符合当代审美需求,兼顾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女红”,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代女红艺术。应该这样来理解,现代女红艺术已经成为当代手工艺术的衍生品,它传承了传统女红的基因,又不失现代时尚,妆点、美化、服务现代生活,返璞归真,但又不一定意味着返古。另外,当代女红艺术已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与商业生产直接相关。举个例子,比如我们传统的“鸳鸯戏水”刺绣图案,以前多用于被子、枕套、服装上,而现代感的设计,它可能会出现在一款时尚的手提包上。毫不夸张地说,它甚至可以PK国际大牌LV。还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传统女红艺术的衰落,应该是“新文化运动”以后,女性走向社会,大城市里的“女红”制品越来越少,大部分都只存在于城市边缘的农村,以及山区、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一些保留。取而代之的是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当代“女红”制品的稀缺,导致纯手工制作的物件价值陡升,也拥有了较高的收藏价值。
多知道一点:如果你对女红老物件感兴趣,可以去看一个“女性的艺术”展,地点在位于中山南路187号的中国民间产业示范基地,3月9日结束,展品包括纺织品、浆染印花、刺绣、布鞋、编织、剪纸、玩偶、挂件等百余件“女红”藏品。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